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 南京

大咖相会南京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07-22 14:21:00

译者,既是“文化的摆渡人”,也是新时代的文学工匠。他们以笔为桨、以心为帆,在中外文学的浩瀚海洋中架起沟通的桥梁。一部翻译史,便是一部生动的文明对话史。

7月21日,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启幕。围绕“‘译’起向未来”主题,来自31个国家的39位汉学家与39位中国作家齐聚一堂,展开深度文学对话。

此刻,让我们一起走进

南京搭建的文学翻译舞台

聆听中外作家、翻译家的精彩言论

见证中国故事

在跨语际碰撞中绽放新的光彩

(左右滑动查看)

金陵美食、特色演出、沉浸式展览……南京以文学为媒,向世界展现独特魅力——这里,有“天下文枢”的历史积淀,有世界文学之都的文化磁场,更有“‘译’起向未来”的开放胸怀。

汉学家们将带着在南京的美好记忆和金陵的墨香文韵回到各自的文化土壤,在人类精神的家园里,架起一座座超越时空、沟通心灵的桥梁,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乐章,成为文明对话的永恒交响。

“让更多年轻人通过文学爱上中国”

活动当天,15位深耕中国文学翻译的汉学家获颁“中国文学之友”证书,彰显对其翻译事业的肯定、对其推动文明互鉴的贡献。西班牙翻译家白兰就是其中一位。

这是时隔20年,白兰第二次来到南京,“上一次是2005年的夏天,跟现在一样,有点热,却很美!”

作为一名中文文学翻译者与中文教师,白兰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进修学习,并在中国生活和工作超过15年。成为“中国文学之友”,对于白兰而言,是一次莫大的肯定和鼓励,“我太开心了,能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获得这样的荣誉,这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要在中西文学之间搭建桥梁。”

与中国缘分更长久的约万诺维奇·安娜是一名来自塞尔维亚的翻译家。1992年,她看完了美国作家赛珍珠所有被译成塞文的有关中国的小说,自此深深爱上了这个万里之外的中国。

“我特别感激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我打开了一条通往中国历史文化的道路。”安娜说,如今,获得“中国文学之友”,也让她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更大的窗,让更多年轻人通过文学爱上中国,并鼓励他们成为优秀的汉学家和翻译家。

同样获得“中国文学之友”证书的西班牙翻译家高伯译第一次来到南京。“这绝对是一座美丽的城市。”高伯译说,20日一抵达南京,他和朋友在颐和路一带转了转,感受到了南京的悠久历史。

高伯译认为,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热爱自己正在翻译的书籍,是世界上任何译者都必须具备的前提,而对于翻译中国文学的译者来说,还有第四个重要前提,那就是长期在中国生活,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现在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要把更多中国作家的著作翻译出来,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可以在书店里看到这些作品,帮助他们了解中国。”

“感受到浓厚的文学底蕴和文化氛围”

来自英国曼彻斯特的作家安妮塔·塞西享受着在南京的每一分钟。曼彻斯特也是世界文学之都,与南京有着奇妙的缘分。

“这里的景色太迷人了!早上起来,我下楼溜达了一会,空气非常清新。”塞西说,她非常喜欢南京的紫金山、湖泊和建筑,这次能跟这么多热爱文学的人相聚,也让她感受到南京浓厚的文学底蕴和文化氛围。在她看来,南京与曼彻斯特都是文学之都的重要一员,两者之间的交流对话非常重要,能够推动世界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当天的开幕式结束后,与会者暂时搁下译稿与行囊,以美食为媒介,在钟山岚影间共赴一场美食与文化的交流之约。

南京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六朝时期。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系统梳理了金陵菜的烹饪技艺,而曹雪芹则在《红楼梦》中描绘了200余道精致菜肴,使金陵美食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南京特色美食区域,现场精心呈现两大主题美食:其一为红楼文化主题,精选“寻魏金陵十二菜”中五款灵感源自《红楼梦》的特色糕点,包括可卿山药枣泥糕、妙玉乞梅、贾府如意糕、熙凤菱粉糕等,充分呈现南京城市深厚的文学底蕴。其二为米其林指南上榜餐厅特色,特邀植根南京山文化的龙吟山房,带来梅花绿豆糕、淮扬米糕两款淮扬细点。

香甜可口的糕点,承载着南京传统美食的悠久历史,也解锁了汉学家们的味蕾新体验。“这个非常好吃,是凉快的,有夏天的味道。”品尝完绿豆冰糕和青团后,波兰翻译家倪可贤大声夸赞,她说,南京的食物尤其是糕点造型都非常漂亮,让人看着就有想要品尝的冲动。接下来如果有时间,她还希望去著名的夫子庙、中山陵等地参观游览。

内容来源 | 新华社、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 王峰 祝东秀 实习生 何佳瑞

图片来源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孙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