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很危险的退烧方法,很多人还在用
来源: 南京发布
2025-07-19 15:20:00
夏天热浪滚滚
频繁进出空调房
真有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身边感冒、发烧的人也多起来了
“多穿点!多盖点!捂出汗就好啦!”这话听着耳熟吧?头疼脑热、发烧感冒时,家里的老人总爱念叨这些“土方法”,说捂出汗,病就好得快。
但是,发烧捂汗这种土方法
真的有用吗?
01
人到底为什么会发烧?
我们的身体堪称一个精密的“智能恒温器”,它的核心控制中心——体温调节中枢就深埋在大脑的下丘脑之中。这套系统好比遍布全身的温度传感器,连接着中央处理器,能实时监测体温变化,又像一个智能芯片,能根据环境自动启动升温或降温程序,精密调控着我们的体温。
为了维持体温,身体遇冷会产热增、散热减(如打寒战、血管收缩);遇热则产热减、散热增(如出汗)。
当病毒、细菌等致热原侵入时,人体的免疫系统释放白细胞介素-1等细胞因子,触发体温调节中枢,启动发热的生理防御机制,身体主动调高“体温调定点”来消灭病菌。
01
寒战期(体温上升期)
体温设定点上移,人体通过骨骼肌震颤(寒战)产热,同时通过交感神经兴奋引发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和立毛肌收缩(鸡皮疙瘩)。此时人们会感到畏寒、手脚冰凉,寒战期持续时间与致热原强度相关,细菌性感染通常持续15—30分钟,病毒性感染可达1—2小时。
02
高热持续期
当体温达到新的设定点后,产热与散热达到动态平衡。此时皮肤血管扩张,但核心温度仍保持高位,通过持续释放细胞因子维持下丘脑前列腺素E2水平,使产热中枢保持活跃状态,以抑制病原体繁殖,此时人们会感到头痛头晕、全身不适、软弱无力。此阶段持续时间与病原体类型相关,细菌性感染通常持续12—24小时,病毒性感染可达3—5天。
03
退热期
随着免疫系统控制感染,体温设定点回调,人体通过大量出汗、皮肤散热等方式加速降温,此时患者常出现面部潮红、全身大汗。需特别注意补水,每升高1℃体温应增加液体摄入100—150ml/h。
02
“发烧捂汗”真的有用?
并不是!
医生提醒,这种做法不可取。体温升高后,人体需要把多余的热量散出去,如果热量不能很好地散发,体温还可能继续升高或者长时间高温,这会对人体的机能产生影响,特别是持续高热可导致内脏损害,所以发烧后尽量不要捂汗。
在生活中,一些物理降温法可改善发烧的症状,比如:冰箱里可以备些冰袋,或者矿泉水瓶里装上水、冻成冰块,需要时用干毛巾包住,放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较为暴露的位置,让人体热量散发出来,达到降温的效果。
有一种情况可适当捂汗
在我们发热前常会感到特别冷,有畏寒的感觉,这是体温要向上调整的过程,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这时我们可以适当多穿多盖。如果畏寒停止,体温升上来,就不需要再捂汗了。
对儿童来说,由于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过厚衣被会阻碍散热,可能加速核心温度上升的速率,当体温变化速率超过0.5℃/分钟时易诱发神经元功能紊乱。
03
正确退烧如何做?
01
控制环境温度
室温维持在22℃—24℃(新生儿可调至24℃—26℃),使用空调时注意每小时通风10分钟;空气湿度保持在50%—60%有利于蒸发散热,可配合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
02
温水擦拭
用32℃—34℃左右的温水(手感微热)擦拭身体,用拧至半干的软毛巾擦拭,颈部、腋窝、肘窝、腹股沟、腘窝擦拭时可停留2—3分钟,以助散热。擦拭时间不超过20分钟。
03
局部冷敷
医用退热贴或自制冰袋包裹毛巾后置于前额,单次冷敷时间不超过30分钟。
总之,发烧发热是人体对抗病毒、细菌时所产生的正常生理反应,“发烧捂汗”并不能解决疾病本身,应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降温,如果反复发烧、高烧不退,请及时就医。
内容来源 | 健康南京、南京鼓楼医院、央视财经、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