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奋楫,盐城交出时代铿锵答卷!
来源: 盐城发布
2025-10-30 16:15:00
编者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五年来,盐城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实干争先、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跃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全省勇挑大梁作出了盐城贡献。盐城发布今日起推出“非凡‘十四五’ 盐城新成就——盐城‘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巡礼”系列报道,集中展示盐城“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敬请关注。
五年,可以改变什么?
“十四五”收官之际,黄海之滨盐城,以全方位的精彩跨越,交出铿锵答卷: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590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7779亿元;产业结构从“一车”独大,发展到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5+2”新兴产业规模均超千亿元;城市能级从一座沿海节点城市,跃升为辐射内陆、联通全球的长三角北翼枢纽。
盐城何以在五年间
实现综合实力的历史性跨越?
其背后
是一条以产业强筋壮骨
绿色描绘底色
开放汇聚动能的
独特发展路径
锻“强”之硬核
“十四五”期间,盐城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从“制造”迈向“智造”,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协同”,构建起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盐城实现工业实时开票销售10074.1亿元,工业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台阶。
“强”在体量跨越,更在结构优化。
2021年之前,盐城仍以汽车产业为主导;而到2024年,盐城全力打造“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迅速提升。
“强”在企业梯队,更在创新动能。
这五年,盐城在企业培育方面捷报频传。仅在今年10月,先有立铠精密与维信电子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后在刚刚公布的第七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盐城多达50家企业上榜,累计146家,实现县区全覆盖。
从2021年到2025年,盐城创新型企业呈现“井喷式”增长,构建起从“幼苗”到“乔木”的企业成长生态。2024年,盐城城市科技创业能力跃居全国第35位,金风科技、盐城工学院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
“强”在智能制造,更在集群突破。
走进佛吉亚(盐城)公司的智能车间,机械臂精准协作,AGV小车无人搬运,工厂自动化率高达80%,公司正积极申报全球“灯塔工厂”。
佛吉亚能穿透汽车产业发展周期,在盐城蓬勃发展至今,一方面在其自身深耕核心技术、拥抱产业变革,另一方面得益于盐城当地完整的产业链生态。“我们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达99%,几乎所有配套都能在区域内解决。”佛吉亚(盐城)公司相关负责人刘立刚说。如今,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已集聚一批高质效项目,今年上半年,汽车零部件企业开票销售同比增长22%。
更大的突破在于集群能级——盐城牵头申报的“盐常宿淮光伏集群”于2024年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该集群2023年产值占全国1/5,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全国占比最高达36.9%。
闯“绿”之新路
立足“世界自然遗产”与“国际湿地城市”的生态家底,盐城五年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绿”在能源结构,更在能源供给。
2021年,盐城成为长三角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截至今年7月底,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006万千瓦,再次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首个“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今年1至8月,新能源发电量245.6亿千瓦时,占全市用电量的67.2%——这意味着,盐城每用3度电,就有2度来自绿电。
从海上风电到光伏领跑,从储能示范到零碳园区,这片曾经的滩涂湿地,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能源之都”。
“绿”在生态颜值,更在价值转化。
2024年,盐城接待游客超6500万人次,同比增长30%以上,增幅全省最高。黄海1号旅游公路入选全国文旅融合示范案例,建湖淮剧小镇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滨海湿地旅游线路成为全国特色生态旅游线路。今年的国庆中秋假期,全市102家商贸流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额9.33亿元,同比增长9.2%。“世遗品牌”不仅提升城市颜值,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效益。
“绿”在低碳标杆,更在制度创新。
2024年,盐城发布全国首个沿海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标准,大丰港、射阳港、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全部实现可溯源绿电接入。盐城港集团获全国首个“零碳堆场”国际认证,成功挂牌全国首单港口类绿色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我们从用能方式到园区标准,全面拥抱绿色转型。”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融”之格局
面朝黄海、背倚江淮,盐城在“十四五”期间全力构建“海陆空铁水”多式联运体系,通江融海,内外联动,成为长三角北翼开放合作的重要战略支点。
“融”在交通网络,更在物流通道。
道路通,百业兴。盐泰锡常宜铁路开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通航工程启动,城市公路网络持续加密……“十四五”期间,盐城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全面迈入高铁时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交通动能”。
金秋十月,一列满载悦达起亚汽车的集装箱班列从盐城北站驶向哈萨克斯坦,标志着盐城中欧(亚)接续班列累计运量突破1万标箱,勾勒出开放型经济的“上扬曲线”。
“钢铁驼队”西出阳关,“空中丝路”联通四海。随着至韩国、日本全货机先后复航,盐城成为长三角对接日韩的跨境电商关键节点。
“融”在园区共建,更在制度接轨。
拆掉围墙,方能共融发展。今年,是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成立的第十年。十年来,集聚区坚持“去围墙、去边界”的工作格局,积极谋求与当地发展的同频共振。正泰新能盐城基地制造负责人表示,“选址大丰,看中的是港口优势与政府‘一企一策’的服务。”该项目2024年开票销售93.5亿元,税收超9400万元。
五年来,盐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依托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常州盐城工业园区、苏州盐城沿海合作开发园区等合作平台,形成了“对外合作、沪苏协同、南北联动”的立体格局。
“融”在区域协同,更在战略站位。
从打造长三角唯一的对韩合作国家级平台,到与上海“越走越近”,再到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盐城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不断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十四五”期间,盐城不仅实现经济总量的跨越、产业结构的蜕变,更在绿色转型、开放协同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工业经济万亿之城
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盐城
正以“绿”为底,向“高”而攀
在新时代的壮阔航程上
书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
来源 | 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
记者 | 蔡冰清/文 皋艳/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