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在海门,老人日子“忒适意”

来源: 海门发布

2025-10-29 15:01:00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当馥郁的桂香与菊香氤氲于海门的街头巷尾,重阳节——这个承载着千年敬老传统的节日,在江海之城萌生出更为温暖的当代实践:长者餐厅的人间烟火、养护院的智慧守护、老年大学里的欢声笑语……海门,正用一个个细腻生动的场景,诠释着“老有所养”的多元境界,稳稳托起幸福“夕阳红”。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老年人享有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是重要民生课题。海门区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路径,在风景如画的謇公湖生态板块,建成了全区首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海门区养老中心。这一区政府重点民生工程,正以其创新的运营模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成为区域养老服务的一张亮丽名片。

海门区养老中心采用“公建民营”的运营机制,整体规划科学合理,由老年公寓、专业护理院和配套医院三大功能区有机组成,形成完整的养老服务链条。

作为区内养老服务体系的标杆,养老中心充分利用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资源,营造出宜居宜养的优质生活环境。凭借完善的硬件设施和专业的服务水准,该中心先后荣获“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和“江苏省五级养老机构”等多项权威认定,在区域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在老年公寓南区,一间温馨雅致的咖啡厅成为长者们的社交热点。这里定期组织开展击鼓传花、音乐欣赏、手工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不仅增进了入住长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成为他们展示才艺、愉悦身心的重要平台,活动现场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来自上海的谢阿姨就是被这里的优质服务所吸引。退休后,她因心脏健康问题一直在寻找理想的养老机构,经过亲友推荐和实地考察,最终选择入住于此。谢阿姨经常感慨,这里的环境设施、医疗条件和服务理念,即便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中也属上乘,并主动向身边的亲朋好友推荐这个养老好去处。

目前,该中心正在进一步完善智慧养老系统,为入住长者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这一创新举措也将为全区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祝福你,我的祖国……”城区解放中路的莲之花养护院内,阵阵悠扬歌声传来。一批退休老教师相聚于此,发挥所长,合作演绎红色曲目。虽年岁已高,她们的精神头却丝毫不逊于年轻人,有人舒展琴谱、拉响二胡,有人聚精会神、一展歌喉……时光在脸上刻下岁月纹路,却未曾磨灭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赤诚。

在海门,老年生活正逐步走向“品质化”。每天上午八点半,莲之花养护院的大厅里分外热闹。一曲动感十足的《小苹果》准时响起,中央大屏幕播放着手指操画面,老人们围坐成圈,在工作人员的悉心指导下跟着音乐做早间锻炼。

“每天上午带老人做手指操等早操,下午安排折纸、画画、击鼓传花等手工游戏。”养护院护士长陈成介绍,这些活动一是锻炼老人思维,二是帮助她们融入集体,感受家的温暖。对于时下火热的“苏超”赛事,会组织老人观看,努力让她们在信息时代不“掉队”,丰富精神生活。

行走在养护院内,“适老化”巧思遍布每个角落。院内阶梯采用防滑材质,两侧安装防滑扶手,高度也做了合理降低,方便老人行走;楼梯间入口均安装人脸识别装置,设定需医护人员陪伴,老人方可离开休息区,保障人身安全。

老人居住的房间内,配备可升降专业医疗床,两侧安装床栏以保障睡眠安全;床头设有吸氧装置、床头铃,每张床位都贴心张贴着“特殊事项”“护理级别”“饮食要求”等内容的床头卡,便于根据老人实际情况提供精准养护。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海门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现有养老机构62家,开放床位6526张,床位入住率超65%,其中超30%达到三级养老机构标准,1家为五级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政府每年投入2500万元专项经费,委托第三方为全区8类特殊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需求,每月服务量超5.3万人次。

当前,海门正以高标准财政投入、科学化制度设计和社会化资源整合,为老龄化挑战提供从“基础兜底”向“品质养老”进阶的全链解决方案,全力打造幸福养老新图景。

民以食为天,让老年人吃饱、吃好,是海门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完善“家门口”养老服务体系、构建15分钟幸福生活圈中的重要一环。

上午十点半,城区七一桥西侧的长者餐厅内饭菜飘香,第一批老人已排队打饭,在工作人员协助下开启美好午餐时光。

“星期一:早餐——玉米粥、梅菜肉包、腐乳;午餐——红烧鸡腿、青豆玉米方腿、绿豆芽韭菜……”餐厅大屏上清晰展示着本周菜单,每天均保证“一大荤、一小荤、一素、一汤”的均衡配置。

“菜单每周更新,同时会根据老人及家属的合理意见和满意度调整。”餐厅工作人员介绍,每日供应30-50份菜品,可满足周边老人日常需求;餐厅还支持外带,提供饭盒和打包袋,方便家属为老人带饭。

在后厨,每天的菜品都留样存放于冰箱内,且所有菜品由民政部门统一供应、监督,严格把控食品入口的每一道安全防线。自前年开业以来,这家长者餐厅为附近社区老人提供了极大便利,其优惠的价格、干净可口的饭菜、热心周到的服务赢得一致好评。

“这里的菜干净卫生、环境也好。”家住附近的蔡志源老人是常客,“不用自己开火,就能吃上荤素搭配的热乎饭”,成为他晚年生活的小幸福。

餐厅外墙上贴着价格优惠海报,在区民政局就餐补助支持下,原本实惠的午餐更显物美价廉:60-70周岁长者持身份证或就餐卡享9折优惠;70周岁以上长者享8折优惠。每逢节假日,餐厅还会为就餐老人提供免费酸奶和加餐。

正午暖阳洒在整洁的餐桌上,这些被食物温暖的时光,正悄然改变着城市肌理——在这里,每一道家常菜都是连接人心的纽带,每一次举筷都在书写“老有所依”的现实篇章。

“老有所学”在江海之城并非口号,“上大学”正成为海门老人晚年生活的新时尚。这座“银发学府”早已将“终身学习”,酿成比桂花更馥郁的秋意。

上个月,海门区老年大学迎来2025年秋季新学期,银发学员们结伴入校,脸上洋溢着对新学期的憧憬与期待。据悉,本学期学校共开设48门课程,总校加区镇分校开设班级近80个,学员总数超3000人,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5%。

近年来,随着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特色课程提质扩容,海门老年教育持续迸发活力,构建起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办学体系。目前有老年大学总校1所、分校11所、教学点10余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氛围,让越来越多老年人把“上大学”变成晚年生活新选择。

“我在这儿学了快三年,从广场舞到电子琴、烘焙,现在又‘抢’到了T台走秀班。”老学员朱海英边展示手机里的“学习相册”边说,“老年大学不仅让我学会了新技能,还让我交了一群‘好朋友’,每天过得充实又开心。”

校方以“资源整合”为抓手,持续推进课程“增量提质”。一方面对接社区、学校、企业等资源引入特色师资;另一方面调研学员需求,紧跟社会热点设计课程。如今,校园课程已形成“时尚生活、智能应用、非遗传承、身心健康”四大板块,十余门新增课程成了“香饽饽”。智能手机班教老人支付、挂号、打车;视频制作班涵盖剪辑、字幕、AI换背景等技能;育婴班邀请专业讲师讲解婴幼儿护理;英语口语班聚焦日常交流,帮老人“敢开口、能对话”。

今年秋季,学校新增太极扇、中国舞、国学、京剧等课程,报名通道刚开放便被“秒抢”。智能应用系热度尤其突出,智能手机、手机摄影、视频制作三个班的名额,不到两小时就全满,不少没抢到的老人还主动联系学校希望“加塞”旁听。“我喜欢拍视频,想学些技巧把视频拍得更好看。”“现在豆包、DeepSeek都很流行,不懂就落伍了,我就想学这些。”……老年学员的期待,都化作了学习的拼劲。视频制作班授课老师邱海华深有感触:“老年学员学习劲头特别足,每节课都不缺席,还总是积极提问。”

今年新开的京剧班,迎来了“重量级”老师——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南通艺术剧院(京剧团)专业演员张徐剑。为适配老年学员的学习节奏,他特意调整教学方案,从简单唱腔、身段教起,结合戏曲故事讲解知识点,还带大家听经典选段、模仿角色动作。

“新教师加入,不仅是‘人数增加’,更是‘质量升级’。”区老年大学负责人杨娟表示,这些教师既带来专业领域的深度,填补了课程体系空白,又以多元教学风格满足不同学员需求,让老年教育从“有课上”稳步迈向“上好课”。

那些定格的笑靥、挥舞的笔墨、扬起的裙摆,共同勾勒出“夕阳红”最生动的注脚。

重阳菊香萦绕江海之城,海门的养老故事仍在续写。尊老敬老不再仅是节日仪式,更化作365天里的长久温情陪伴。在这里,每一道皱纹都被岁月温柔以待,每一位长者都活成了四季美好中饱满的诗行。

记者:盛梦婕

拍摄:徐张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