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江苏家长看过来!这样的“小班化教学”您期待吗?

来源: 江苏新闻微信公号

2025-10-24 16:09:00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有序推进小班化教学”,江苏紧跟政策导向,在2024年出台的《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中提出,“适应出生人口下降形势,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适当缩小义务教育班额,探索小班化教学”。如今,这场教育变革已在江苏多地小学悄然绽放——教室里的学生少了,师生互动却更密了;教师的“主导者”身份淡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者”角色更鲜明了,课堂正从“批量培养”向“精准赋能”加速转型。

常州:4所小学率先试点“35人课堂”

2025年秋学期,常州市天宁区率先在解放路小学、焦溪小学、博爱教育集团丽华校区、晋陵小学4所学校的一年级启动小班化教学试点,将班额严格锁定在35人以内,为课堂变革按下“启动键”。

在解放路小学教师黄新恬的语文课上,这样的场景已成常态:提问声刚落,孩子们便自发组成小组围坐讨论,连往日最内向的学生,也会在同伴的鼓励下小声分享观点。“以前说‘关注每一个’,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一节课里,我几乎能和每个孩子对话一次,谁掌握了知识点、谁还存在困惑,一目了然,调整教学策略也更及时、更精准。”黄新恬的感慨,道出了小班化教学的核心优势。

课堂空间的重构,更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解放路小学直接撤掉了传统讲台,课桌可灵活拼接,墙面变身“识字工坊”“心情互动区”,连走廊都开辟出“一平方米博物馆”。“撤掉讲台,就是要打破师生间的物理与心理隔阂,让教师真正走进学生中间。”校长蒋琳解释道,教室布置不再是开学时的“一劳永逸”,而是会跟着课程进度、学生作品动态更新,“我们要让每一面墙都‘说话’,让每一个孩子都被‘看见’”。

南京:全域推进“新型优质小班制”

如果说常州的试点是“精准突破”,南京的改革则是“全域推进”。2025年6月18日,南京市教育局正式宣布,全市小学全面开展新型优质小班制教学实验,让小班教学从“个别尝试”走向“常态化、制度化”,真正实现“关注每一个”的教育目标。

在南京市中央路小学的课堂上,抽象知识正变得“可触摸”。许婧老师的数学课上,学生们通过“抓黄豆、数黄豆”理解代数:“一把黄豆是a,拿出两颗就是a-2”,原本晦涩的概念在实践中豁然开朗;杨飞老师则让学生用组合果汁杯磁贴的方式,直观感受“把一个大杯假设成三个小杯”的解题思路,抽象逻辑瞬间具象化。

“我们正探索‘自组织课堂’,通过‘大任务驱动-小组协同-全班共生’的模式,推动课堂从‘教师主导’转向‘学生自主’。”中央路小学副校长张利洁介绍,教师会先通过预学诊断精准掌握学情,再利用学生的差异激发思维碰撞;课堂上,个体静思、小组合作、全班分享等多样态学习并行,知识在互动中自然生成;再加上嵌入式评价的实时跟进,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适配自己的发展支持,“因材施教”不再是理想。

从2001年南京启动小班化教学实验至今,24年的探索已从“单纯优化课堂人数”,走向“课堂模式创新”,如今更深入到“教学组织与学习方式变革”的深水区。此次南京全市推进的新型优质小班制,不再局限于“人数多少”的静态限制,而是以“教学公平”为核心——即便暂时达不到小班额的学校,教师也要先行借鉴优秀经验,在差异化教学、个别化指导上探索实践,为全域小班化教学筑牢基础。

专家视角:小班化教学是系统性工程,不止于“人少”

教育专家认为,推进小班化教学绝非“减少学生数量”这么简单,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倡导科学教育理念、做好顶层设计,更要明确其核心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策略的改进、教学评价的重构、个性化发展的彰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实践。

同时,改革还需配套支撑:要完善教师编制标准,按班师比合理配置教师;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助力教师构建差异化、多样化的课堂样态;还要强化实验实证研究,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让小班化教学改革既有“理念引领”,更有“落地底气”。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记者丨姚伟 徐明

综合| 《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教育报》 常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