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的守护:你不知道的手术室护理真相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20 12:36:00
当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东院区的手术灯亮起时,大家的目光往往都聚焦在手术的主刀医生身上,然而在每场与疾病博弈的手术中,还有一群关键的“幕后守护者”——手术室护士们。他们用精准到毫米的操作、分秒必争的反应和极致的细节把控,为每一台手术的安全兜底,成为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
术前:筑牢安全第一道防线
手术开始前的准备工作,早已为成功埋下伏笔。手术室护士会提前开展术前访视,用温和的沟通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逐一确认关键信息:从姓名、手术部位到过敏史,每一项核对都关乎生命安全,这是杜绝手术失误的“第一道关卡”。
他们还会为患者讲解术前注意事项:术前禁食禁水是为了避免麻醉后反流呕吐,摘掉隐形眼镜能防止角膜损伤,不化妆、美甲则便于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这些看似琐碎的要求,实则都是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护士们要完成手术器械的消毒调试、药品耗材的精准配备,确保层流手术室达到每小时≥20次的换气频率,为手术创造无菌环境。
术中:精准配合的“隐形搭档”
手术进行时,手术室护士分为器械护士与巡回护士,分工明确又紧密协作。器械护士如同医生的“第三只手”,对数百种器械的用途了如指掌,能预判手术步骤,在心脏缝合时精准递上合适型号的针线,在紧急止血时迅速备好器械,全程做到“零延迟”传递。
巡回护士则是手术间的“总指挥”:协助麻醉医生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随时处理突发异常;根据手术类型安置体位——脑部手术时固定头位、骨科手术时调整肢体角度,既要暴露手术视野,又要避免患者神经损伤或压疮。更关键的是,他们要严格执行器械敷料清点制度,术前、术中、术后反复核对,杜绝物品遗留在患者体内,这是不可逾越的安全红线。
在无菌操作上,护士们更是“吹毛求疵”:外科手消毒必须达到3-5分钟,覆盖指缝、甲沟等死角;无菌区与污染区界限分明,手臂不慎触碰非无菌物品立即更换;取用无菌物品严格遵循“无菌手-无菌物-无菌区”原则,任何细节偏差都可能成为感染隐患。
术后:延续守护直至康复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护理工作的终止。护士们会协助医生包扎伤口,在患者苏醒期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直到意识恢复、指标平稳后,才能将患者安全送回病房。交接时,他们会详细告知病房护士手术情况、用药记录及注意事项,确保护理衔接无断层。
对于患者关心的问题,护士也会提前解答:手术室温度控制在21-25℃是为了抑制细菌繁殖,并非刻意降温,必要时会采取保温措施;狭窄的手术床是为了保障医生操作视野,这些设计都以安全和疗效为核心。
结语:于细微处见真章
手术室护理是贯穿手术全程的“安全链条”,从术前的细致准备到术中的精准配合,再到术后的持续守护,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专业与责任。他们或许鲜少被患者记住姓名,却用每一次规范操作、每一次精准判断,为手术成功筑牢屏障。这些无影灯下的守护者,正是用“于细微处见真章”的坚守,搭建起患者通往健康的桥梁。
通讯员 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