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20微米杂质滤除难题,这个“全国金奖”项目硬核守护“中国油壶”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8 14:55:00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全国总决赛本月15日在郑州大学落幕。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国油智盾——用精炼装备技术补齐本土菜籽缺陷”项目脱颖而出,斩获职教赛道金奖。该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意义何在?10月18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进行了一番采访。
记者了解到,“国油智盾”项目是一项针对本土菜籽油精炼环节的创新装备技术。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精炼模组,攻克了传统板框压滤机无法有效滤除20—50微米杂质的行业难题,能显著提升油脂纯净度,降低加工成本。项目成果已在企业验证,广受好评,该项目为实现菜籽油产业“提标降本”、保障国家食用油战略安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精益求精
“20年前,国外低价大豆冲击我国市场,影响整个产业链,我们绝不能允许同样的情况在菜籽油领域重演。”项目主讲人、来自“扬工院-迈安德订单班”的吴佩霖说。“技术攻关之路哪会一帆风顺。”项目指导老师许晓东介绍,从理论计算、仿真模拟到寻找元件、制造样机,老师和学生深入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开展实践探索,攻克了精炼膜材料强度与孔隙率平衡、油液黏度精准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专业人士表示,我国本土菜籽油产业面临困境:菜籽品种繁多、杂质复杂,导致精炼后的油脂纯净度低、加工成本高,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种植现状难以改变,我们选择从加工端破局。”项目指导老师张正烨说,现有板框压滤机无法有效滤除微小杂质,是制约品质提升的关键原因。受限于国外技术壁垒,团队决心自主研发。历经无数次实验失败与方案迭代,团队创新性地提出“搅拌与吸附功能分离”的设计理念,成功研发出“国油智盾”智能精炼模组。该模组通过底部金属搅拌桨与顶部高分子吸附膜的协同工作,实现了对20-50微米杂质的有效吸附。
反复研发
“我们这个项目不光‘精炼’了菜籽油,还‘精炼’了团队。”项目负责人宋昊感慨,油脂去杂的过程中,也去掉了团队成员浮躁和畏难的情绪。两年来,团队完成了从技术学徒到研发者的转身。目前,“国油智盾”项目已申请5项专利,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迈安德集团的千吨级本土菜籽油产线,油脂质量通过权威检测。“我们立志做中国菜籽油精炼装备的第一品牌,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中国油。”项目指导老师陶涛告诉记者,以油脂装备升级为支点,团队致力于带动油菜种植、油脂加工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为保障国家食用油战略安全贡献力量。
团队成员
“这个项目的成功,是学校长期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结出的硕果。”智能制造学院院长杨润贤说,学校作为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唯一的国家级双创实践基地,为“国油智盾”这类具有强烈产业背景和现实意义的项目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
“学校始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薛冰在比赛现场表示,大赛是检验教学成果、激发创新潜能的重要平台,学校鼓励学生扎根大地,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创造真价值。通讯员 许怀芝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