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65年!3700公里!难忘!

来源: 海安发布

2025-10-17 18:04:00

编者按:

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回望发展历程,成长与变迁中,也有着海安的支持与助力。

65年前,祖国一声召唤,海安率先响应,先后四次动员部署,原烈士、南莫、张垛、韩洋等乡的3846名海安儿女,带着家乡的嘱托与黄海之滨的担当,携1550名家属,跨越3700公里,从海安这片热土奔赴茫茫戈壁,让海安心、海安情在边疆落地生根、薪火相传。

金秋时节,走进鄯善县七克台镇库木坎村,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条田规整如棋盘,道路纵横通四方,绿树掩映下,一幢幢安居房错落有致;街巷里,三两古稀老人围坐闲话家常;田野间,农用三轮车满载着丰收的喜悦往来穿梭。

△当年支边时的鄯善县七克台镇库木坎村上世纪60年代村部旧址。

时间回溯到65年前。“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铿锵誓言响彻江苏海安的乡野。千余名青壮年怀揣赤诚、肩负重托,从黄海之滨出发,跨越3700公里奔赴新疆,在鄯善县茫茫戈壁上,用青春与汗水筑起“支边村”——七克台镇库木坎村,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支边征程。

初来时的艰苦远超想象:满目盐碱地,住的是地窝子,照明靠油灯,三餐以青菜萝卜配大麦粥度日。然而,海安人骨子里的坚韧从未被打垮——自制木犁翻耕土地,用木制“播种机”开沟播种,靠辘轳摇桶挖井引水,凭双手搬走近百座沙丘、运沙9000多立方,硬生生将2000多亩盐碱地改良成良田。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这句朴素的话语成为库木坎村第一代支边人最真实的写照。今年95岁的老党员史善陶,是库木坎村第一批支边老人,1960年他和老伴一同从海安烈士乡一路向西,辗转了半个月的货运火车到了吐鲁番挖渠引水,开荒造田。

“刚来时房子少得很,分男女,八个人一间房,这样就安家了。”史善陶回忆道,“当时来的时候就是打埂子,没有地,第二年就把我们分成了支边青年队。”如今,他已在新疆扎根六十五载,家族四代同堂共22口人,子女通过奋斗走出农门,孙辈成长为公务员,在边疆大地续写着新的故事。

82岁的苏汉老人清晰记得地窖常被风沙掩埋的艰辛,“可我们不怕,硬是把戈壁变成了绿洲。”岁月流转,青丝染霜,戈壁早已换了模样。谈及现在,他欣慰地说:“在党的领导和各族群众帮助下,村里环境好了,道路修了,家家有车、拖拉机,每家的葡萄收入都有二十几万,也有三十几万的,多得很。”

当年的“海安村”,现在的红色支边库木坎村里,条田公路纵横交错,绿树环绕着幢幢田园住宅;第一代支边人虽已年逾古稀,他们的精神却在“支二代”“支三代”身上延续。那些曾陪伴支边人开荒的木犁、风箱、油灯,如今被妥善珍藏在库木坎村红色教育基地,成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精神的生动注脚。

史善陶老人的儿子、“支二代”史培林对此深有感触:“我们父母是身教重于言教,从他身上我们学到了一些吃苦耐劳精神,对人要谦虚,对事要谦虚,还有一种干什么事儿要有毅力,对自己干的事负责任。”

从黄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盐碱荒滩到绿洲粮仓,第一代支边人用一辈子的坚守,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种子播撒在西北边疆,把海安人的淳朴、勤劳与勇敢镌刻在天山深处。他们的故事是红色记忆,更是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的传承,不仅体现在血脉亲情之间,更融入了与当地各族群众的深情厚谊之中。

村民阿不都热合曼·库尔班动情地说:“60年来,我们就跟弟兄一样,互相帮助犁地、干农活,过年过节常来往,关系特别好。”海安支边人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种子播撒在西北边陲,把海安人的淳朴、勤劳与勇敢镌刻在天山深处。

库木坎村的65年,是一部用青春、汗水、生命写就的创业史、奋斗史和民族团结史。一代代海安支边人与当地群众像胡杨般扎根,如红柳般坚韧,在戈壁荒滩上绘就了生机勃勃的江南水乡画卷,让支边精神在火洲大地永远闪耀时代光芒。

3700公里的距离 挡不住牵挂

65年的扎根 藏着太多感动

戈壁深处的“海安村”

我们一直关注 持续记录

未来 也将循着这份

跨越3700公里的情谊

继续为你讲述这里的岁月与新生

探访新疆“海安村”:60年,把戈壁滩建成“万元田”!

感动!戈壁藏着海安村

▎来 源:新疆卫视 鄯善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