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箱里程碑!盐城中欧(亚)班列:绘就“一带一路”开放新图景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7 09:18:00
金秋十月,黄海之滨捷报频传。一列满载悦达起亚汽车的集装箱班列,从盐城北站缓缓驶出,向着哈萨克斯坦一路西行。这趟班列的启程,标志着盐城中欧(亚)接续班列,自2023年6月开行以来,累计运输量突破1万标箱大关。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后的生动实践,这条穿梭于欧亚大陆的“钢铁驼队”,不仅见证盐城从“沿海末梢”到“开放前沿”的华丽蝶变,更为我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的地方动能。
【从零到万】“盐城速度”
书写丝路新答卷短短两年多时间,盐城中欧(亚)接续班列以跨越式发展勾勒出开放型经济的“上扬曲线”。2023年6月,班列首趟开行,运营首年发运量即突破2000标箱,为业务发展筑牢根基;2024年,发运量翻倍增长至4000余标箱,助企降本超千万元;2025年10月中旬,班列发运箱量再破4000标箱,总运量顺利突破1万标箱,累计运输货值近3亿美元。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全流程定制化”服务理念的深度落地。为打通物流通道“梗阻”,班列分公司主动对接徐州、连云港等省内中欧班列始发站,建立起畅通高效的铁路运输网络;针对企业个性化需求,组建专项工作专班,从货源组织、装载方案优化到报关清关衔接,提供“一对一”解决方案。以盐城本土企业悦达起亚为例,为解决汽车出口中亚的物流难题,班列分公司联合铁路部门反复优化运输方案,自2024年4月首列汽车整列发运以来,已累计助力企业出口小汽车约5000辆,货值达1亿美元,为地方制造业“出海”开辟便捷高效的物流新通道。
【双向赋能】货箱迭代彰显开放智慧
如果说出口业务是盐城制造“走出去”的底气,那么回程货种的动态调整,则彰显对接市场需求的“盐城智慧”。
班列运营初期,回程货物以哈萨克斯坦稀有金属矿为主,随着国际市场形势变化,班列分公司敏锐捕捉国内产业需求,迅速打通大麦、饲料小麦粉等农产品回程通道。如今,通过班列进口的小麦粉已成为盐城本地饲料企业的“刚需品”——相较于传统海运模式,班列运输成本降低15%,从哈萨克斯坦田间到盐城工厂的全程周期压缩至一个月内,高效性与经济性双重优势凸显。
这种“出口有精品、回程有刚需”的双向运输格局,不仅避免班列“空驶浪费”,更精准填补“陆运高成本”与“海运长时效”之间的市场空白。截至目前,通过班列进口的小麦粉已突破3万吨,这条连接中亚与盐城的“粮食走廊”,正持续重塑华东地区粮食供应链格局,为地方产业降本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枢纽联动】多式联运织密开放网络
万箱突破的背后,是“公铁河海”多式联运体系的硬核支撑。依托盐城港亭湖港区这一区域物流枢纽核心节点,班列构建起“铁路+港口”无缝衔接模式:集装箱从盐城北站运抵后,经由专业汽车短驳至亭湖港区堆场,港区提供24小时提落箱、一站式拆箱、高标准堆存管理等服务,让货物快速对接国内市场。这种全链条服务模式,不仅发挥盐城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的独特优势,更让盐城成为连接欧亚大陆与长三角、珠三角市场的重要“中转站”。
如今,盐城港已形成63条国内国际航线,与中欧(亚)接续班列紧密联动,构建起“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双向奔赴的开放格局。从稀有金属矿到汽车整车,从大麦到小麦粉,货箱里的“品类升级”,折射出盐城港在国际局势波动中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的担当,更让“钢铁驼队”成为推动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通讯员 张杰 李凯迪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周珉
校对 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