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安梨满枝:90后村官以“梨”为钥解锁乡村振兴新局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10-12 18:10:00
金秋时节,连云港洪门村600亩古安梨园里,饱满的梨果挂满枝头,村民挎篮采摘的欢笑声与果香交织——这是 90后村官刘宝力扎根乡村8年,以古安梨为突破口,串联土地整合、销路拓宽与乡村赋能的丰收图景。当同龄人追逐城市霓虹时,他用青春汗水让百年古梨“结出”共富希望,将初到时的质疑声酿成了梨果的清甜。
土地整合:为古安梨“筑好生长巢”
古安梨是洪门村的“老宝贝”,却曾困于“巴掌田”:全村2800亩耕地中,梨种植地块零散、高低不平,灌溉靠天、施肥靠挑,干旱年景梨果小涩,上市卖不上价,不少村民想砍树改种。
要让古安梨顺利上市,先得破“生长难题”。刘宝力带村“两委”扎进梨园,听村民诉“地块碎难管”“浇水绕半村”的苦,在街道支持下启动高标准农田项目:整合梨核心区440亩碎片化耕地,投近200万元建节水灌溉管网,让每棵梨树“喝上及时水”;同步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修农机道,方便管护采摘。
“以前天旱得凌晨挑水浇树,现在开阀门水到根下,今年梨个头大一圈、糖度也高!”种植户老李的话,道尽土地整合的实效。零散梨园变“规模化管理基地”,为古安梨统一上市、打造品牌打下根基。
拓宽销路:让古安梨“走出洪门村”
“梨长得好,更要卖得好。”过去村民背梨赶大集,卖得慢、价被压,熟梨常烂在树上。刘宝力从“农旅融合”破题:对接农发集团将梨园打造成“农旅综合体”,古安梨上市季办“洪门古梨采摘节”,设梨果品鉴、亲子摘梨赛、梨文化展,邀文艺团队表演,吸引市民体验。“带孩子摘梨还能看表演,比游乐园有意思!”市区游客王女士提着梨礼盒称赞。
线上渠道同样发力:他组织村民成立“古安梨产销合作社”,统一梨果套袋、分级、包装,设计“洪门古梨”礼盒,通过电商、社区团购销往南京、上海。“以前梨只在本地卖,现在快递送外地,一箱多赚 10 块!”村民李大姐打包时算起增收账。
此外,刘宝力整治超期“三资”合同,盘活闲置资源,让村集体年收入增20余万元,部分资金补贴梨运输、宣传。今年古安梨上市后,线上线下销量翻番,村民户均增收近 5000 元。
赋能乡村:以古安梨“结出共富果”
“古安梨要成‘增收果’,更要成‘幸福果’。”刘宝力始终锚定“全村共享红利”。
产业兴则就业旺。梨采摘季需大量工人,他优先安排脱贫户、留守妇女参与采摘、包装、保洁,让大家家门口挣钱。“在家摘梨一天挣150块,还能照顾老人,比打工方便!”脱贫户张阿姨说。目前,梨产业已带动3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
收入涨了,村容也焕新。村集体有了资金,把颠簸土路改成通货车的柏油路(方便梨运输),脏乱垃圾堆变鲜花小花园,有隐患的鱼塘装了护栏。“以前运梨绕远路,现在柏油路通梨园,几分钟到市场,梨没磕碰!”李大姐载着梨果的车驶在新路,满是欢喜。
更难得的是人心齐了。过去“党员议事难、群众不买账”,如今梨果卖得好、钱包鼓,党员带头修梨枝、护设备,群众自发扫梨园、引游客。“这小孩年轻但干实事!靠梨让我们富了、村美了,我们信他!”村民的认可,成了刘宝力最好的 “勋章”。
夕阳下,载梨货车驶离洪门村,村里体育广场上老人健身、孩子嬉戏。刘宝力站在田埂上望着这一切——他要让古安梨不仅年年丰收上市,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常青树”,以青春犁铧深耕出更多“共富果实”,诠释新时代“兴农人”的担当。
赵威娜 张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