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在常州援疆景区,我的马月入过万!”

来源: 常州发布

2025-10-11 19:30:00

昆仑莽莽,天山巍巍。

万里之遥,

隔不断常州与乌恰的深情厚谊。

自2010年常州对口援建乌恰县以来,

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

接力前行、积极作为,

将太湖之滨的发展理念与实践经验,

深深植根在帕米尔高原的热土之中。

乌恰,地处祖国西极,是连接亚欧的古老通道。“乌恰”二字在柯尔克孜语中意为“大山沟分岔口”,因克孜勒河谷在此分为三道沟壑而得名。如今,这里也走到了产业发展的分岔口,正朝着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大道进发。

这背后,离不开15年来常州援乌恰前方工作组带来的新发展理念,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人才为这片土地注入的“新鲜血液”。特别是2023年新一轮援疆工作启动以来,常州援乌恰工作组肩负重托,推动“产业兴疆”成为激活乌恰发展的“主引擎”。

如今,广袤的乌恰大地,处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孕育着朝气与希冀。

北纬39.73度、东经73.98度,西极塔巍然屹立于群山之间。登塔远望,克孜勒苏河红水奔流,棕色的山脊线与青黑色的公路蜿蜒交错,远处吉尔吉斯斯坦的雪山若隐若现,构成一幅边陲壮景。

这份独特的风光禀赋,在常州援乌恰工作组的耕耘下渐成“金字招牌”。工作组投入产业引导资金,撬动社会资本1.56亿元打造西极时光景区,推动文旅融合提质升级,景区于2024年成功跻身国家3A级行列。今年5月,崭新的游客中心开门迎客,智能导览、特色展厅等设施让接待能力迈上新台阶。

西极时光景区运营负责人恰尔西别克·马买提阿山介绍,随着设施日益完善,景区日均客流量稳定在1700—2000人。 游客潮的涌入,让吉根乡从“边陲一隅”变身“打卡热点”,更给500余名牧民铺就了增收路。

提根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的马因为旅游业的兴盛而拥有了月入过万元的“工作”。在常州援建助力下,吉根乡推出“骑行上山”项目,游客可骑马或骆驼登山打卡。提根喜不自禁地说:

以前我们这里哪有这么多人,现在我的马每天都要接待几十个游客,收入比放牧时翻了好几倍。

景区门口,租马、牵驼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游客中心内,柯尔克孜族刺绣挂毯闪着丝线光泽,烤羊肉的香气漫过石堆,刚出锅的抓饭米粒分明,共同构成了景区里最鲜活的烟火气。

融合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吉根乡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带动沿线民宿、非遗服饰等业态全面开花。

乌恰县中心城区分为主城区、口岸园区、工业园区,一条常州大道串起了这三个区域。这条大道,不仅是交通干线,更是乌恰从边陲迈向现代化的缩影。一路驱车,沿途众多的援建项目,让东部资源带动西部发展的轨迹清晰可辨。

乌恰常州工业园区位于大道尽头,记者在园区里的新疆丰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看到了一幅忙碌有序的场景:焊接火花闪烁,工人专注组装,一批批具备“高续航、耐低温、强载重”特点的电动三轮车将从这里出发,经伊尔克什坦口岸驶向中亚。这家由常州援乌恰工作组主动招引、精准对接落户的企业,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以前销往中亚的电动三轮车,都是通过中欧班列运出。现在,我们在乌恰设厂,从江苏运来的零部件组装后运往中亚,大大减少了我们的运输成本。

丰恰新能源生产副总闫兴旺告诉记者,目前,乌恰工厂的月产能达到3000台以上,等当地产业工人培养成熟了,出货量还得再“翻个跟头”。

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当地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丰恰新能源就吸纳了100余名当地居民就业,其中柯尔克孜族员工占比超过90%。

32岁的努尔艾力高中毕业后便在家放牧,收入很不稳定。如今,他已成为丰恰新能源组装线上的熟练工,每月工资超3000元,下班后还能兼顾家里的牲畜。“我不仅能自己赚钱,还学会了技术,以后就算换工作也不怕了。”努尔艾力笑着说,手上的动作却没停,正记录着刚刚出入库的产品信息。

在乌恰常州工业园区,像丰恰新能源这样的援疆企业还有不少。过去一年,常州援乌恰工作组加大产业援疆力度,全力推进常州至中亚的卡车航班物流项目、中晟绿建科技的钢结构项目等落地,相继建成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2万平方米仓储物流库、6000平方米产品展示孵化区以及1.05万平方米产业创新服务中心。

新疆素有“瓜果之乡”的美誉,阿克苏苹果、库尔勒香梨、伽师瓜等名优特产闻名遐迩。然而,远离内地市场、物流成本高、整合难度大,一直阻滞着“疆品出疆”的道路。

为打通产销通道,常州援乌恰工作组在5060公里之外的江南环球港打造了“常州援疆馆”,设立了伊尔克什坦边民互市二级市场,助力乌恰农副产品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馆内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进一步拓宽乌恰特色农产品进入东部市场的渠道。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来自天山脚下的优质红枣,自然生长,香甜可口,营养价值又高……”援疆馆里,主播热情洋溢的推销顺着互联网,向全国各地消费者的手机传送。去年5月,常州援乌恰工作组进一步依托援疆馆建起“红石榴直播间”,打造实训阵地培养优秀的带货主播,让帕米尔高原的风物走进千家万户。“每场直播都能感受到大家对新疆产品的喜爱,最好时一场的销售额能破万元。”刚下播的主播欢欣雀跃地告诉记者。据统计,截至目前,直播间已开展120多场助农直播,实训阵地已培训学员580人。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新时代的常州援疆,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达成了一场横贯东西的“双向奔赴”。戈壁滩上园区崛起、牧歌新唱、技能生根、商脉复活的生动景象,是一场江海与绿洲的交响共鸣。在这片协作的热土中,名为“命运共同体”的种子,正沐浴着彼此的信任与坚守,坚韧破土、蓬勃生长,长成机遇共享、未来共筑的参天大树。

来源:常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谢维娜

摄影:唐新卫 居智君

来源:常州发布

(微信号:changzhoufabu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