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伴好还乡④小芽菜种出大梦想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20:11:00
在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镇的一排厂房里,鲜嫩翠绿的芽苗菜长势喜人,水珠顺着菜叶滑落,透着勃勃生机。这里便是彭澍瑶一手打造的“芽苗菜王国”。从日语专业毕业生,到金融、传媒行业的职场人,再到扎根乡土的“新农人”,她用“思维新、模式新、技术新”的理念,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闯出了一片天地,让小小的芽苗菜长成了富民兴农的“希望菜”。
跨界转身:从职场白领到“芽苗菜创业者”
彭澍瑶与农业的交集,始于父亲彭维松的一份豆芽生意。2021年,广告、金融行业不景气,恰逢从事豆芽生意多年的父亲因忙碌分身乏术,让她回家帮忙。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彭澍瑶意识到:“农业是国家发展大方向,跟着政策走准没错。”
就这样,她告别了城市里的写字楼,回到盱眙县马坝镇,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豆芽生意的接力棒。不同于父亲“守好一亩三分地”的想法,彭澍瑶刚入行就有了新规划:“不能只做单一豆芽,要延伸产品线,做更有市场潜力的芽苗菜。” 这个想法,也成了她与父亲理念碰撞的开端。
彭澍瑶的父亲 彭维松
理念交锋:父女间的“保守”与“创新”之争
“小孩子要把这个地方做大做强,我是坚决不同意的。” 回忆起最初的分歧,父亲彭维松的态度依旧鲜明。在老彭的认知里,“小本生意求稳当”,把本地客户服务好、日子过得踏实,就是最大的目标。但彭澍瑶却不满足于此,她看中芽苗菜的健康属性与市场空白,一心想把生意“往前冲一冲”。
理念的差异,让父女俩成了“欢喜冤家”,有时会因插菜速度起争执“你看你插的多慢,手快点!”“烦死了!你来干!”;有时会为扩大生产起矛盾,“三天两头吵”成了家常便饭。每次吵完,父亲彭维松撂挑子走人,不服输的彭澍瑶便自己琢磨种植技术,但是因经验不足栽了跟头,一整车间的香椿芽因操作失误全部损坏。
“那时候才明白,父亲的技术是真‘压舱石’。”彭澍瑶笑着说,后来她主动“服软”去“哄”父亲,这份父女温情与共同的事业心,总能让老彭回到厂房。“生产上的关键技术还得靠我,我不来,这厂就转不起来。”彭维松的话里,藏着对事业的坚守,也藏着对女儿的包容。
市场破冰:从“屡遭拒绝”到日销6000盒
解决了和父亲理念上的分歧,彭澍瑶又面临着外部的市场难题,芽苗菜在当时属于冷门产品,多数商家不愿轻易尝试。“就像谈恋爱,不是被拒绝一次两次,是很多次。”彭澍瑶没有气馁,她带着新鲜的芽苗菜,挨个跑农贸市场、酒店、商超,一遍遍介绍产品的口感、营养与食用场景。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材需求提升,彭澍瑶的芽苗菜渐渐打开了市场,从最初的日销1000盒,增长到如今的日销6000盒,销售范围从盱眙本地,拓展到江浙沪皖一带。为了跟上新时代的销售节奏,彭澍瑶还学起了直播带货,镜头前的她举着翠绿的芽苗菜,热情地向网友推荐:“你看这个画面,菜美、人美,还不来买吗?”
传承与带动:从“接棒人”到“领路人”
2025年7月1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彭维松正式将厂房的经营管理权交给了彭澍瑶。“虽然我嘴上说她不行,但我心里知道她还可以。”老彭的话里,满是父亲对女儿的骄傲与放心。三年的磨合与成长,彭澍瑶不仅接过了父亲的事业,更用新思维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
“一个人强不算强,一群人强才是真的强。”在自身事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彭澍瑶还主动扛起了“带动者”的责任。这两年,她先后参加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新农人”“头雁”等培训活动,不仅学到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经营理念,还吸引了100多名学员前来学习芽苗菜种植技术。2025年6月,淮安市农业农村局为她提供专项扶持,支持她扩大培训规模。
面对“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疑问,彭澍瑶的回答格外坚定:“我一点不担心!我希望更多年轻人进来,一起革新这个行业,把芽苗菜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从父辈到彭澍瑶这代年轻人,变的是经营理念与发展模式,不变的是对土地的热爱与对事业的坚守。在江苏盱眙的这片土地上,彭澍瑶正用自己的“芽苗菜王国”,书写着“新农人”助力乡村振兴的鲜活故事,也为更多有志于农业的年轻人照亮了职业前行路。
出品人:刘大颖
总策划:王 璟
统 筹:张 洪 喻文君 杨恒国
编 导:朱信智
拍 摄:杨恒国 陈金刚 朱信智 朱雨柔(实习)
后 期:朱雨柔(实习)
美 编:赵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朱信智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