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评论区”听百姓心声|我为彭城新风貌而自豪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6 18:28:00

一街藏古今,七里阅千年。从“彭城之源”的老记忆,到黄楼公园的焕彩重生;从文庙的喧嚣繁华,到城下城博物馆的丰盈厚重;从美食博物馆的人间烟火,到户部山戏马台的古朴宁静。在彭城七里,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看到的不仅是对文脉的守护和历史的敬畏,更是对市民美好生活的期许和城市未来发展的底气。彭城七里工程究竟给徐州和市民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记者近日走近市民、建设者、游客,听到了一个个百姓的点赞。这,是一个项目真正的价值体现。

旧容貌: 下圆墩

 新容颜:下圆墩遗址

3旧容貌:剪子股

新容颜:剪子股

单兴云:80岁当“导游”,我特别自豪


秋风习习,故黄河畔,水波荡漾,映照着河畔的古朴楼阁。80岁的单兴云和老伴一起漫步于林间小道。她时不时的给黄楼前驻足的行人,讲述黄楼和苏东坡的故事,身边经常会陆续聚集起听故事的人群。

“我小时候,就喜欢来这个公园,黄楼、镇河(铁)牛、五省通衢牌坊。”当时的黄楼就像一个孤单的孩子,很少有游客喜欢来这里。现今的黄楼,重建于1988年,但因为黄河路蜿蜒经过,逼仄的地形,将黄楼挤在了道路一旁。

得益于彭城七里工程,黄楼公园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修建的地下道,彻底改变了交通梗阻现象,而原本狭窄的楼前空地变成了宽敞的城市游园,如今已经80岁的单兴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给朋友、给认识不认识的游人,讲述关于黄楼的故事,“对于一名老徐州来说,能亲口讲一讲家乡的故事,我特别自豪。”

郑在云:我现在真正住进了“市中心”


郑在云的家,如今热闹的像宾馆。平时,曾经的老同事都喜欢来串门。每个周末,住在十多公里外的外孙,都要到姥姥家来住一晚。

“其实,他们都把我这里当成了临时休息点了。”原来,郑在云住的永康小区,紧邻最繁华的文庙商圈,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中心。仅仅两年前,郑在云还在为小区与周边繁华格格不入难以释怀。“都说我们小区是中心城区、城区中心,可是从繁华的苏宁广场拐进小区,就像走进另一个世界。”

随着文庙的落成,永康小区也迎来了脱胎换骨。作为彭城七里工程重要任务,老旧小区焕新同步进行。永康小区外墙、窗户全部换上了文庙景区的同款“皮肤”,小区围墙换成了仿古墙,小区里的菜园被取缔,重新种上了绿植,整理出的小空间都改造成了游园、凉亭,“现在我感觉,已经真正住在了城区中心。”

秦德良:老宅变公园,带不走乡愁


彭城七里的下圆墩遗址广场,曾有着秦德良的老宅,今年66岁的他现担任云龙社区党委书记。“我家住在云龙山西坡,但从记事时起,就跑到东坡玩,所以对这一片特别熟悉。”从曾经的豆芽庄,后来的云龙村、云龙大队,如今的云龙社区,秦德良一辈子都生活在这里。

随着彭城七里工程的推进,这里的老旧小区不见了,变成了广场花园,沿着云龙山东麓南下,一路青山绿树,鸟语花香。“原来的居民都拆迁到市里各处新小区里,居住条件改善了,但是大家更高兴的是老宅如今变成了公园”,秦德良告诉记者,下圆墩遗址公园建成后,大家经常相约回来看看,作为社区书记,几乎每周他都要组织活动,带领大家到曾经老宅、如今的公园里,一起聊天,一起谈论着曾经的老家,谈论着割舍不下的乡愁。

王立华:家门口当志愿者浑身是劲


今年70岁的王立华,是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旅志愿者,她在石磊小区住了很多年,对户部山一带十分熟悉。

“我每天8点就来户部山了,到晚上9点左右才回去”,王立华告诉记者,她每天至少要走1万步。节假日里,她会走街串巷守护景区安全;碰上游客咨询,不管是问路、找卫生间,还是咨询景点,她都能给个满意答复。“上次给去崔家大院的游客带路,路上讲了些明清老建筑的故事,他们还夸我能当导游呢。”

崔家大院、戏马台、民俗博物馆……王立华辗转在户部山的各个景点之间,有时候还会帮游客拍照,“我以前学过体操,感觉自己审美还可以,经常教游客摆pose。”王立华早已记不清,在户部山那面打卡墙边,为多少游客按下过留住旅途记忆的快门,“现在彭城七里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刘顺利:拿出“绣花”精神做好家乡的“脸面”


作为彭城七里街区改造项目的一名砌筑工,51岁的刘顺利总喜欢亲手摸一摸手垒的仿古排水沟、铺设的青砖石路面。在戏马台段铺装时,他和工人们还特意在砖缝嵌了铜钱纹黄铜片,游客踩上去会发出"当啷"声——这叫"马蹄金"彩蛋。

刘顺利告诉记者,他们亲手铺设的路面、新砌的路中景观,如今都变成了网红拍照点。记得有一天下工,他撞见穿汉服的小姑娘在刚铺好的砖地上转圈,她裙摆扫过镶嵌的铜钉,叮叮当当像在古琴声,那一刻他突然觉得,他们打的不是建筑材料,而是叩开了一段千年古韵。

刘顺利家住鼓楼区,到彭城七里项目上工以来,包工头常说,这里是家乡的“脸面”,要拿出“绣花”的精神,精心雕琢打磨每一块砖石,“能够为家乡添彩,我觉得非常自豪。”

姐妹淘店员:传递让历史活起来的温度


秋雨绵绵,回龙窝市集,“来都来了”杂货铺里,姐妹淘店员陈安和陈晴正在耐心给游客挑选文创纪念品。陈安来自南通,陈晴来自河南三门峡,两人都是在校大学生,因跟杂货铺老板共同的兴趣爱好,选择假日里来小店打工。

“现在的回龙窝游客越来越多,在彭城七里中轴线上,这里有一份独属的宁静。”陈安告诉记者,“彭城七里的多元业态,让商户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不同的店铺定位总能找到合适的场景。”“来都来了”杂货铺已经经营3年时间,已经积累了一批忠实粉丝,“我觉得在彭城七里,每一个景、每一处商业区,都被细细打磨,融入了更多的历史和人文,在这里做生意,感觉卖的不仅是商品,更是让历史活起来的温度。”

曾美珍:不像景区,像穿越时空的邻居家

谈起彭城七里,来自江西赣州的曾美珍如数家珍。几天来,她逛过文庙、户部山、戏马台、回龙窝,在月光市集里感受烟火气,在美食博物馆品尝地道徐州味,在地下城遗址博物馆、城墙博物馆里,细细阅读着古老徐州城。

作为一名在徐州上学的外地大学生,明年就将毕业的曾美珍,终于有时间好好感受一下这片生活了三年的城市,为此,她甚至提前在宿舍里作了攻略。几天下来,短视频里的彭城七里,她在用脚一步一步丈量。“这里不像景区,倒像穿越时空的邻居家——晨起在户部山听老人讲项羽轶事,中午喝一碗鲜香入味饣它汤,晚上看《彭城风华》的苏轼乘舟而来,最后在黄楼月光下品尝地道徐州烧烤,在彭城七里,好像突然就懂了徐州人骨子里的豪迈与柔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