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来临,我们有“数”呢
来源: 扬州发布
2025-09-25 23:09:00
9月24日夜,
扬城普降暴雨。
文昌路路面、
文昌大桥桥梁,
沿途供水管道、照明……
现场,安装在上面的传感器
开始不间断向监测中心
传输着相关情况,
如出现积水等情况
还会第一时间报警,
相关人员就会及时前往处理,
这是正在打造中的
扬州城市生命线工程。
这一被誉为“城市鹰眼”的安全工程,出自扬州大数据集团之手,也是其推进数据场景创新、释放数据价值、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该项目在全省第二批试点城市高质量考核中名列第一。
29项能力清单赋能产业发展
城市生命线工程
由于整合了诸多场景,
监管更加全面,
不仅在省内徐州等多座城市中标,
还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地客户的目光,
实现“一地创新、多地复用”。
目前,
安徽、福建、云南等省份
都在就这一工程进行洽谈推进。
成立两年来,大数据集团创新打造了包含城市生命线工程在内的29项“能力清单”——
中国运河城市算力平台。整合国家超算天津中心、济南中心,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及苏锡等地20余家单位的优质算力资源,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算力资源。平台上线后获2024全国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全国智慧长三角数字化转型优秀案例一等奖等多项殊荣。
政务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针对社会治理、公安、生态等部门的常态与应急巡查需求,该平台运用无人机、5G+、北斗等新技术,打造“低空网格”管理平台,为政务无人机规范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平台项目获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低空赛道全国三等奖。
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及“小巧灵”便民服务应用。“健康档案随身带”“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家装家居补贴”等惠民服务,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城市公共服务平台覆盖政务、交通、旅游、健康、生活、信息发布等多元化领域。平台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大赛“智成奖”、智慧江苏重点工程等多个国省级荣誉奖项……
这些创新应用场景不仅提升了
市民生活的便捷度和幸福感,
还促进了政府服务数字化转型,
提高了政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让城市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超50个数据产品
变无形数据为“真金白银”
“数据犹如数字时代的‘石油’,还须经过开采、提炼、精加工等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大数据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推动实现“市县一体化公共数据资源体系”落地,通过数据清洗、整合等技术手段,将分散的政务、社会数据转化为结构化资源池,便于各类场景应用。
这些数据,
在城市治理领域,
支撑起城市生命线工程、
智慧交通等场景应用;
在文旅领域,
催生了“下扬州”文旅大模型等创新方案;
在民生领域,
用于“先诊疗后付费”“智慧挪车”等
30个“小巧灵”应用
……
相比场景应用,数据产品来得更直接。
日前,由航天锂电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研发的“智慧矿卡数据综合管理平台”数据产品,已正式在省数交所挂牌上架。这是扬州首单在省数交所上架的民企数据产品,该产品相当于为智慧矿卡装上“数字大脑”,将实现动力系统与运营管理的深度协同。
今年5月,大数据集团联合省数据集团打造了全省首个基于人社数据的公共数据产品——“社企服”,并与中电云公司合作,利用其为企业遴选人才、资质合规核验、第三方机构风险预判等提供数据支撑,彰显了数据的价值。
更多的数据价值“变现”渠道正在被打通——
通过“登记+入表+融资”模式,大数据集团已推动超50个数据产品上架交易;协助超20家企业完成数据资产确权,获银行授信1.3亿元。
眼下,大数据集团针对当前公共采购和招投标行为痛点,新推出数据产品招投标信用分(苏招分),拟于月底上架省数交所……通过数据与产业、治理的深度融合,不断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
深度参与157个项目
汇聚城市发展数字新动能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项目支撑。
项目从何而来?
最直接的方法是“走出去”。
9月11日赴杭州开展考察拜访;
8月26日赴贵阳开展招商拜访;
7月中旬前往深圳开展招商活动……
为招引数字项目,
大数据集团上下马不停蹄,
不断前往数字经济“先发地区”,
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
精准对接科技含量高、
落地意愿强的企业。
在北京,与赛迪科技、iCANX平台、北电数智等优质企业(组织)达成合作意向;在杭州,与运河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浪潮服务中心、国产化软硬件合作等一批数字产业项目签订意向。
两年来,大数据集团累计参与157个项目建设,拜访央国企、行业头部企业30余次,成功推动30余个高质量产业合作项目在扬落地。截至8月底,该集团新增合同签约额超亿元,完成全年投资计划的80%,业务结构不断优化;预计今年年营收翻一番,发展势头强劲。
“未来,我们将依托杭州、深圳创新中心等实体平台,创新招商方式,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来扬,为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注入更多数字动能。”集团主要负责人表示。
通讯员 数萱 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邹平 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