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专家聚盐城,共话滨海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国际合作新机遇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5 17:16:00
2025年9月24日下午,2025全球滨海论坛平行论坛 “滨海世界自然遗产全球对话”在盐城举办。本次论坛旨在汇聚全球智慧,共同探讨滨海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挑战与合作机遇,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论坛开幕式由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程武主持。盐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希别克·努尔旦、江苏省林业局副局长史新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副司长孙鸿雁分别致辞。全球滨海论坛国际协调委员会主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前总裁兼理事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理事会前主席章新胜,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部主任蒂姆·巴德曼,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司前司长、湿地公约前秘书长彼得·布里奇沃特,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首席政策官尼古拉·克罗克福德、候鸟迁飞通道国际科教联盟主席雷光春等海内外组织代表和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黄希别克·努尔旦在致辞中表示,盐城作为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通过体制创新、系统修复和国际合作,全力推动遗产地可持续发展。他特别介绍了条子泥“720高地”作为中国首个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的建设成效,每年吸引超300万只候鸟停歇,成为濒危物种的关键“生命驿站”。
史新明指出,江苏既是经济大省,也是生态大省和湿地大省。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成功申遗,填补了中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的空白。江苏将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滨海自然遗产永葆生机。
孙鸿雁强调,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已成功申报60项世界遗产,其中自然遗产(含双遗产)19项,初步建立了依托自然保护地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她呼吁国际社会深化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污染等全球性挑战,推动滨海世界自然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专题报告环节由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吴其江主持。在专题报告环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遗产部主任蒂姆·巴德曼系统分析了全球滨海自然遗产保护现状与挑战,指出亟需加强跨区域协作以应对生态系统退化风险。彼得·布里奇沃特教授以“通往世界自然遗产的迁飞通道”为题,阐述了候鸟迁飞区与世界遗产地的生态关联,强调基于迁飞路线的整体保护策略的重要性。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吕偲则聚焦中国实践,介绍了黄(渤)海世界自然遗产的生态价值、保护成效与未来展望。
嘉宾对话环节由候鸟迁飞通道国际科教联盟主席(北京林业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特聘教授雷光春主持,世界自然基金会瓦登海办公室首席专家安雅·施切辛斯基、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首席政策官尼古拉·克罗克福德、彼得·布里奇沃特教授、韩国滩涂推广团队主任、金北特别自治道派遣官员张基俊,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张亚楠参与讨论。各方围绕“滨海世界自然遗产利用与合作”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分享了德国瓦登海地区旅游业与生态发展的和谐并举、英国湿地保护、韩国滩涂管理及中国黄渤海等地的经验,并就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机制强化遗产地完整性、原真性保护提出建议。专家一致认为,应加强联合监测、知识共享与社区参与,共同落实“昆蒙框架”目标。
论坛最后发布了《滨海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倡议》,由北京林业大学国家公园学院副院长、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院长、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倞宣读。倡议提出六项行动纲领,包括深化遗产价值共识、践行全球生物多样性承诺、推进系统保护修复、强化科技支撑、促进合理利用、构建国际合作网络等,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与社会公众共同行动,守护滨海世界自然遗产。
本次论坛作为2025全球滨海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滨海遗产保护领域搭建了高端对话平台,展现了中国的生态责任与国际担当,也为全球滨海生态治理提供了新理念、新路径与新合力。与会嘉宾表示,将以此次对话为起点,持续深化务实合作,共同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燃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