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桦加沙、悟空、山竹、电母、山神……台风名为啥这么“怪”?背后原因很有趣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24 16:27:00

近日,超强台风“桦加沙”引起广泛关注,很多人不禁好奇,台风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

据中国气象局科普,为了帮助人们防御台风、加强国际区域合作,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次年度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确立一张新的命名表。

这张新的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1个成员国和3个地区分别提供10个名字,按顺序分别是柬埔寨、中国大陆、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

由于国家和地区众多,每个地方的喜好及风格都不一样,取的名字也是五花八门。中国喜欢以神话命名,如“悟空”“电母”“海神”“风神”等。

台风委员会提出,台风的名字须符合以下要求:每个名称不能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在各成员所使用的语言中没有不良的含义;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任何困难;不允许是商业机构的名称;选取的名称应得到台风委员会全体成员的认可(一票否决)。

以超强台风“桦加沙”(国际命名:Hagupit)为例,作为菲律宾提交的台风名称,它于2021年接替因灾被除名的“海贝斯”,寓意“快速移动”,成为西北太平洋台风家族的新成员。

这个由暖洋面孕育的“风之使者”,形成需要多重气象条件配合:海温超29℃的暖水层提供能量,西南季风与偏东气流输送水汽,加上较弱的垂直风切变,共同催生了这股自然力量。它如同一台巨型“能量转换器”,将海洋水汽化为旋转的狂风,展现着大自然的磅礴威力。从命名背后的文化传承,到形成的气象奥秘,再到防御中的人文关怀,“桦加沙”不仅是一个台风符号,更见证着人与自然相处的永恒课题。

台风为何还会被除名?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工周冠博介绍,台风被除名通常是因为它们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旦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为了防止它与以后的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成员可以申请将其从命名表中删去,这个名称将会永久除名并停止使用。这样做可以避免在提起该台风时引起混淆。除名后,这个台风名将不再循环使用,因而之后人们再提到这个名字,就会自然地指代其最后一次使用时的台风。

周冠博指出,历史上被除名的台风有一些共同特点:它们往往具有极强的破坏力,给受影响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譬如,2013年的超强台风“海燕”因其极高的风速和破坏力在菲律宾、越南和中国华南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灾害,被台风委员会除名。2023年的台风“海葵”对中国多地造成严重灾情,特别是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导致多地出现破纪录的极端暴雨。鉴于其严重的灾害影响,中国向台风委员会提出了除名申请。在2024年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亚太经社理事会/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56届会议上,决议正式通过了台风“海葵”的除名。

被除名后空缺的名称,由原提供国或地区重新推荐一个新的名字填补这一序列空缺。例如,“海燕”被除名后,由中国提名的新名字“白鹿”取代了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