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抵百”梦成真,海门家纺产业发展进入“秒时代”!
来源: 海门发布
2025-09-13 20:04:00
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创新融合发展打头阵。近年来,海门将科研优势与产业优势紧密结合,突出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把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更好融合起来,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从过去2-3名熟练工一天最多缝制300条被罩,到如今一套四件套平均15秒下线;从1.5万套订单需耗时一个月,到现在6天即可交付。
近期,随着海门多家家纺企业全自动智能产线落地投产,海门家纺产业正式告别传统生产模式,以“秒级产出”的效率变革,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三星镇九洲鹿智能产业园,三条从德国引进的全自动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调试生产,分别承担床单、被罩、枕套的全流程自动化制造。记者在现场看到,进料端的大卷布料随产线运转逐步推进,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完成裁布、缝合、包边等关键工序。成品端,叠放整齐的床单接连输出,标签已同步安装到位;生产中产生的边角料则通过专用管道自动收纳,实现“零浪费”高效生产。
“整条产线仅需2名工人负责参数设置、上料和运行监看。”产线负责人汤海平介绍,目前单条产线每分钟可生产床单4条、被罩5条、枕套14条,单条生产时间分别为15秒、12秒和4.3秒,“床单因四边包边行程最长,所以耗时相对久一点”。效率提升的背后,是生产模式的颠覆性变革。汤海平表示,过去1.5万套订单需要一个月完成,现在6天即可交付;三条产线仅需不到10名工人操作,日产量却超1000套。“自动化让我们敢接急单、大单,产品质量稳定性也大幅提高,目前已有20多批家纺同行前来考察学习。”
同样的生产变革,也在江苏牛赛网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上演。该企业参与联合研发的全自动家纺套件生产线,已实现技术定型并投产,更具备“柔性生产”的独特优势。
在生产现场,坯布送上产线后,成品套件可自动产出,当前平均6秒能生产一件枕套、30秒产出一件被罩,且被罩的被角带、拉链、标签均已同步安装到位。“我们的产线能将张力不同的布料缝合在一起,一件枕套最多可采用三种布料,还能给被罩加花边。”企业负责人许燕城说。
据介绍,这条产线历经一年多研发调试,运用成熟后最快3-5秒可产出一件枕套、15秒产出一件被罩。更关键的是,一套涵盖床单、被罩、枕套生产的产线,仅需1人巡视,产量却相当于传统模式下80-100人的工作量。“未来传统生产团队将聚焦新品开发,形成‘智能产线保量产、传统团队谋创新’的新格局。”许燕城补充道。
“这是当前海门家纺生产环节最先进的模式,也是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家纺专委会委员、叠石桥市场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永根指出,智能产线不仅将海门家纺带入“秒时代”,更从多维度为产业赋能。
在他看来,“秒级生产”的价值不仅在于效率提升,更能解决产业核心痛点:提升产品质量一致性,减少人工操作误差;缓解当前产业工人外流压力,应对未来工人基数减少的挑战;让企业能更灵活地抢抓市场机遇,快速响应订单需求,为海门家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魏玉美 、蔡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