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被新华社报道!背后是来自丹徒的......
来源: 微丹徒
2025-09-11 21:39:00
这几天
一组长江江豚嬉戏于高桥江段的珍贵画面
被新华社、中工网、网易新闻接连报道
引发全国关注
这组惊艳全国的镜头
出自高桥本地团队——
开沙摄影社的摄影师马建军和姜亚鹏之手
这个刚刚成立了1年多的摄影社
却贡献了无数高桥美景
2021年
历时500多个日夜,50余万字的《高桥镇志》
正式与大家见面
这本厚重的志书
是一册教本、一面镜子、一座桥梁
更是一部全面
认识高桥、了解高桥
投资高桥、融入高桥的“历史宝典”
文字能记录历史
却难以完全保留时代的视觉记忆
曾经作为主创团队一员的姜亚鹏
产生了一种紧迫感
作为土生土长的高桥人
他萌发了一个念头——
要用影像为家乡建造一座视觉博物馆
成立一个摄影社的构思便由此而生
(左一为开沙摄影社社长姜亚鹏)
然而实现这个构想
个人的力量往往是渺小的
幸好在高桥
像姜亚鹏这样的文艺工作者不在少数
汇集了很多想要为家乡做贡献的成员
大家一拍即合
取高桥古称“开沙”
开沙摄影社就这样诞生了
为了充实社团的影像储备
更为了保存好高桥人的回忆
团队走遍镇上的每一条街巷
寻访无数人家
搜集那些被时间浸染的老照片
今年87岁高龄的高桥镇老镇长陈道玉
主动贡献了一批80、90年代的“老物件”
不仅包含了高桥人民
防汛保家园的珍贵资料
还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的旧照
同时
团队成员们还用现代摄影技术
记录下今日高桥的崭新面貌
从明清老建筑到现代的五峰山大桥
从老街的市井烟火到新农村的蓬勃发展
跨越数十年的影像记忆在此汇聚
为了捕捉高铁驶过高桥的瞬间
姜亚鹏连续9天每天中午准时守候
团队成员中的马建军
则常年追踪江豚的踪迹
只为留下这“水中大熊猫”
与高桥和谐共处的证明
这种执着
源于他们对家乡深沉的爱
开沙摄影社团队的想法
得到了高桥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还为他们提供了专门的活动场地
进行交流学习
(团队成员正在开会讨论)
经过大量的影像采集
现如今开沙摄影社的镜头
已经记录了家乡的万千风情
社员们还以自然、生态、人文、发展为脉络
在1000余幅作品中
精心挑选出128幅精品汇集成册
命名为《镜观高桥》
其中有好几幅作品上过中央电视台
登上过新华日报
“它不光一张照片,是咱高桥人,
写给家乡的一封会生根的明信片!
是咱顺江洲,亮堂堂的一张新脸面!”
看着一张张优秀的摄影作品
刊登在公众号上
不论是漂泊在外的游子、
还是扎根高桥本地的群众
都纷纷发来祝贺
不仅如此
听闻开沙摄影社正在制作
高桥“江豚湾”的宣传片
大家更是心怀期待
当你翻阅他们的作品
看到的不仅是高桥的美丽风光和深厚文化
更是一个城镇的发展脉络与无限潜力
从“中国雪地靴之乡”到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
高桥的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
在这里得到了完美呈现
开沙摄影社的存在
让高桥人能够自豪地向外界展示家乡的美丽
让游子能够寄托乡愁
更让外界能够直观地
读懂高桥、爱上高桥、投资高桥
他们拍摄的一张张照片
照见的不仅是这片土地的过去
更是它光彩夺目的未来!
文字 / 北执
素材 / 北执、开沙摄影社
投稿邮箱:weidantu@163.com
“微丹徒”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