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跟数据“较真” “70后”老将守护农普“生命线”

来源: 江苏统计

2025-09-10 12:41:00

数据源头 审核汇总

入户调查 法治保障

“跟数据'较真'的故事”

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

数据是时代的注脚

是发展的刻度

每一个数字背后

都有一份对真实的执着追求

在即将迎来第16个“中国统计开放日”

的金秋九月

我们开启“跟数据较真的故事”征集活动

分享那些为求真而“锱铢必较”的瞬间

那些因数据而闪光的思考与发现

在今年开展的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国家专项试点工作中,我省的常州金坛区、淮安盱眙县被选为试点县(区)。6月至8月,省市县乡村五级协同联动,经过2个多月的持续奋战,圆满完成国家专项试点任务,为明年第四次农业普查开展贡献了江苏经验。两个县区的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们,不惧高温酷暑,严格按照国家试点方案的要求,走村入户,逐户登记,表现出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试点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本期“跟数据‘较真’的故事”,我们一起到金坛区指前镇建春村委会,来瞅瞅这群可敬可爱的“70后老把式”是如何与数据“死嗑到底”的鲜活场面。

走进金坛区指前镇建春村委会,远远就听到一群人在热烈讨论——“你这个表填得啊肯定不对外!你家的田不是都包给阿海种了么?这个流转面积啊没有填么?”“小张家不是都拆迁到社头村了么,田又没得了,应该不是登记对象了!”

推门进去,只见七八个爷叔围着办公桌,对着电脑屏幕指指点点。老张头扶了扶老花镜,指着屏幕上的一串数字直摇头:“你家田亩数对不上外,上回我去田里转的时候,明明看见流转合同贴在门上,怎么就漏填咧?”老李头凑过来,用金坛土话接话:“还有小张家,拆迁搬走两年咧,户口还在的,普查员不晓得,差点当常住人口登记了。”

这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普查”,是镇里农普试点的“活地图”。老支书马连富翻着摸底表,用带着浓重乡音的普通话说:“你们都是参加过三次农普的老把式了,田埂有几道弯、农户家有几口人,闭着眼都能数清楚。”说话间,老会计周师傅突然拍大腿:“哎呀!老刘家表格里填的菜地面积,比上次我去买他家青菜时看到的少多了!”众人哄笑间,他掏出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家每户的“特殊情报”:张家猪圈去年翻修过,李家闺女在城里买了房但逢年过节必回……

“现在的普查员小年轻,问起话来文绉绉的,农户听着犯迷糊。”老普查们有自己的“土办法”。隔壁村的小徐碰上个开移动营业厅的老板,死活不肯填农业普查表,扯着嗓子喊:“我又没田,又不种地,关我什么事啊!”老会计张师傅听说后,揣着保温杯就往营业厅跑。先跟老板唠起家常:“老弟啊,你这个店开了也有十几年了吧,旁边哪块田埂塌了,哪条河浜清过,心里都清楚得很吧。”见老板脸色缓下来,再慢慢解释:“虽说你不种田,但国家要了解农村住多少人、田地怎么分布,对我们街上的建设有更好的规划。以后街上人多了,你的生意不就更好了么?”老板挠挠头,笑着说:“填,现在就填!”

最让“70后”们挂心的,是数据的“鲜活劲儿”。办公室里,老周指着电脑屏上的表格念叨:“现在都是电脑检查数据,但电脑哪能知道张三家田里头去年还种小麦,今年改种油菜了呢?”说着起身就要往外走:“我得再去他家里问问,问清楚了才放心。”老人们的身影晃过村道,有的蹲在田边数麦垄,有的站在院门口跟农户拉家常:“老嫂子,上回看你家晒的油菜籽,产量怎么样啊?”

夕阳西下,村委会的灯还亮着。“70后”们围坐在一起,对着最后几张表格逐行核对。“这个小区流转面积再复核一遍”“这户人家人口再确认一下”……金坛话里夹杂着键盘敲击声,像一首关于土地的老歌。老支书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感慨:“农业普查不是简单的填表格哦,是要把田埂上的烟火气、农户心里的盼头,都变成国家规划的底气。”

这群守护数据的“70后”,用脚步丈量过每一块田地,用乡音叩开过每一扇家门。对于国家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他们不需讲什么大道理,他们心里有着最朴实的认知——因为他们是最懂这片土地的人,他们自己就是这片土地上最生动的注脚。

(作者:常州市统计局郑乾坤、金坛区统计局范月霞)

无论是深入调研的足迹

核查数据的细节

还是

用数据服务民生、解读发展的实践故事

我们期待您的讲述

发布统计数据 宣传统计工作

江苏统计和您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