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老师 也是战士
来源: 海安发布
2025-09-10 09:46:00
感谢您抽出
.
.
来阅读本文
编者按:
烽火八秩忆峥嵘,师者初心映山河。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让我们将目光回溯至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聚焦一群不该被遗忘的教育微光,抗战时期的塾师——
1926年8月15日,塾师联合会在泰兴召开,沈毅当选为主席。此后,塾师联合会迅速发展,营溪等地都受此影响,海安亦有众多塾师参与其中,他们于枪口下授课,于炮火中坚守。
如今重温他们的故事,不只是为打捞一段尘封的历史,更是为在教师节里重拾教育的本真——师者之责,从来不止于授业解惑,更在于危难时守护希望,于迷茫中点燃信念。
这份跨越时空的教育担当,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与致敬。
周彬三
周彬三(1904—1930),化名苏群,1904年出生于海安张垛。1928年,加入塾师联合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秘密进行革命活动。1930年7月牺牲,年仅26岁。
1928年5月,如、泰地区广大贫苦农民掀起了“五一”农民暴动,却在3日后就遭到血腥镇压。时年24岁的塾师周彬三耳闻目睹这场斗争,感到世道黑暗,却又遗憾于自己的力量微薄。
1928年秋,周彬三加入由中共泰兴县委书记沈毅组织的塾师联合会,并于这年冬天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走村串户、动员群众,秘密进行革命活动。1929年8月,中共泰县县委机关遭到破坏,9位同志相继被捕。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泰县。
而此时的周彬三却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坚持革命斗争。在周彬三等人的努力下,1930年1月,中共泰县县委重组,周鉴任县委书记,周彬三任县委委员、农运部长。
1930年6月,周彬三担任赤卫队指挥,配合红十四军一师二团攻打迥家垛、黄柯庄据点,某日夜间,周彬三带领赤卫队猛攻迥家垛庙,正打得激烈的时候,获悉敌军增援已前来,为避免腹背受敌,红二团迅速转移。战后,泰县县委由孟致祥负责领导,周彬三负责北路坚持。
红军转移后,恶霸地主勾结反动当局猖狂反扑,残酷镇压革命群众,更把周彬三看作眼中钉、肉中刺,一面悬赏通缉,一面派人捉拿。周彬三毫不畏缩,仍然坚持革命活动。1930年7月17日夜,周彬三召集有关同志开会,不料叛徒告密,不幸被捕。
周彬三被施以酷刑,仍横眉冷对、坚定信念。7月18日清晨,周彬三和其他4位同志被杀害于谢家庄桥口。牺牲时,年仅26岁。
曹宜之
曹宜之(1898—1930),原名曹元斌,原海安雅周娄埭村人。1926年,加入塾师联合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7月牺牲,时年32岁。
( 图片由AI生成)
曹宜之,原名曹元斌,本是清末秀才的得意门生。20岁就在当地设馆,后应大家族的延聘教四书五经,颇得东家赏识。1926年冬,沈毅来雅周一带开辟工作,与曹宜之志气相投,曹宜之当即加入塾师联合会。1927年3月,曹宜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放年学时提出“辞馆”,放弃当时的“高薪”工作。
曹宜之认为,“我一家人衣食不愁,但还有千千万万的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有志之士当为救国安民尽微薄之劳。”
▲ 大革命时期海安地区党组织分布概图
1928年春,曹宜之回到老家娄埭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建立娄埭支部、曹埭支部、庞庄支部。为发展党的组织,还建立基层农会,从思想上、组织上为“五一”农民暴动作了必要的准备。
当时的曹家埭,有大恶霸曹贵宾,图财害命、无恶不作。1928年农民暴动期间,曹宜之、徐洪贵率领党员、赤卫队员、农协会员1500余人开大会,揭发曹贵宾罪行,缴了他的枪,烧了他的田契,分了他的粮食。
▲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雕塑
1930年初,中共雅周区委书记徐洪贵调任县赤卫队长,曹宜之代管区委事务。同年夏,红十四军攻打迥家垛、黄柯庄之后,敌人进行疯狂反扑。白色恐怖笼罩,曹宜之处变不惊,机警地昼伏夜出,坚持斗争。
1930年7月9日夜,曹宜之在掘龙港的船上召集紧急会议,研究斗争策略。由于叛徒告密被捕,敌人严刑审讯,但曹宜之大义凛然,什么也不说,保护了党组织和同志们。次日傍晚,曹宜之被敌人枪杀,牺牲时年仅32岁。
许谦太
许谦太(1896—1930),又名许兴太,原海安张垛乡夏殷庄人。1926年,受沈毅感召,加入塾师联合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7月牺牲,时年34岁。
( 图片由AI生成)
许谦太,又名许兴太,1896年生于海安县张垛乡夏殷庄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他聪明好学,17岁开始设塾,教学生30余名。
许谦太教书十余年中,联系群众,深知民众疾苦。1926年秋,许谦太结识沈毅,参加塾师联合会。192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张莫天村吸收共产党员10人,建立了张莫天支部。
▲ “五一”农民暴动
1928年“五一”农民暴动失败后,许谦太利用塾师职业为掩护走村串户,发展党员,建立农民协会。1930年3月,许谦太任曲南区委书记。他和县农运部长周彬三一起,领导农协会员和贫雇农纷纷起来斗争土豪劣绅,烧契约,分粮食,使贫苦农民度过了春荒。
1930年6月24日,红十四军二团攻打迥家垛据点前夕,许谦太与周彬三一起带领群众割除了迥家垛至曲塘的电话线。6月25日攻打据点时,许谦太等带领曲塘区赤卫队主攻大地主“闾七房”北部。战斗中许谦太身先士卒,带头冲锋,火烧了闾七房“驴(闾)窝”。
▲ 1930年4月3日,红十四军宣告成立
战后,红军转移,曲南地区的革命斗争转入低潮,恶霸地主孙明甫,血腥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许谦太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条件,白天隐蔽于船上,夜间带领赤卫队活动,鼓舞了群众的斗争信心。
7月17日,许谦太参与周彬三召集的曲南区干部会议,不幸被叛徒出卖,许谦太等5人在严刑拷打下毫不屈服,没有泄露丝毫机密。次日清晨,被敌人残忍杀害,壮烈牺牲。
王庆生
王庆生(1909—1930),海安第一个中共支部——营溪支部首任支部书记。成年后,以塾师职业谋生;1926年,由沈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9月牺牲,年仅21岁。
▲ 王庆生
营溪地处海安西南高沙土地区,属黄桥革命老区。1926年,泰兴建立了党的组织——泰兴独立支部,沈毅任书记。为扩大革命阵营,传播革命火种,1926年冬受沈毅同志的委派,王庆生以私塾先生职业为掩护,来到营溪、孙庄一带开展党的秘密活动。
王庆生以讲学、办夜校等形式积极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团结进步青年。1927年初春的一个夜晚,党员们如约聚集到营溪私塾学馆里,将一面纸质党旗贴在墙上,营溪支部第一次党员会议就在这里举行。海安境内第一个中共支部——营溪支部秘密诞生了,王庆生任支部书记。
营溪支部的革命火种,成为了照亮海安大地的一道曙光。1928年,中共江北特委决定组织一次农民暴动,即“五一”暴动。营溪支部的党员们听从指挥,冲锋在前,协同泰兴暴动队伍,在周家庄、三岔河、溪河岸一带横扫土豪劣绅。
虽然“五一”暴动最终遗憾失败,但承受着剥削和压迫的农民们在革命大潮中看到了自我救赎的希望之光。1929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召开“二大”,决定在通海如泰地区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营溪支部的党员们,在支部书记王庆生的带领下,积极投身红十四军的战斗。
1930年9月20日,已任红十四军新编别动队队长兼政委的王庆生所带的队伍在泰兴大元垛遭三路敌人包围。危急之中,王庆生身先士卒,带领队伍拼杀突围,终因敌众我寡,在惨烈的激战中,倒在了敌人的枪弹之下。
海安第一个党支部的创建人和首任支部书记,壮烈牺牲,时年仅22岁!
邰宏基
邰宏基(1900—1939),化名王苏成、颜天苗,原海安南莫丁垛村人。1928年,结识塾师周彬三,加入塾师联合会。1929年,经周彬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1月牺牲,时年39岁。
▲ 邰宏基
邰宏基,号生甫,化名王苏成、颜天苗。海安南莫镇丁垛村人。7岁时入私塾读书,后因家境贫穷辍学,外出打工。几年后,回乡办私塾,因不能维持全家老小的生活,又再次外出打工,受尽了苦难。
1928年,邰宏基在曲塘河南结识了塾师周彬三,加入塾师联合会。1929年,经周彬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邰宏基入党后,在莫家庄、青墩一带宣传革命道理,发展党员,建立起莫庄支部,邰宏基任支部长。他发动农民成立农协会,开展春荒斗争,斗地主分钱粮,毁租约抗赋税。
▲ 壁画《矢志不渝的邰宏基》
1930年1月19日,东台县反动派前来缉捕,邰宏基率领赤卫队200余人迅速分散转移,使敌人扑了个空。敌人恼羞成怒,把邰宏基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捉去,两年后,母子俩才被救出。3月,中共泰县县委决定整顿组织,邰宏基任莫庄区区委书记。
1931年至1934年间,邰宏基为开展工作四处奔走,多次被捕,靠机智与信念坚持下来。出狱后邰宏基的革命意志愈益坚强,他化名王苏成,以开染坊为掩护,继续进行恢复党组织的工作。
( 图片由AI生成)
邰宏基出狱以后,有人劝他过点安稳日子。他却说:“红军会回来的,到那时大家都能过上安稳的日子。革命岂能半途而废?”他继续宣传马列主义,恢复了一部分党支部,在曲塘至白米以南地区建立了游击队,亲任大队长。1939年11月4日,他和几位战士被反动地主发现密报伪军,不幸被捕、枪杀于丁垛桥下,壮烈牺牲。
▎融媒体记者:唐启铭 周瑞萌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