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专题】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 创新融合发展打头阵
来源: 江苏科技
2025-09-09 10:59:00
江苏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处于第一方阵,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寄予厚望:2023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同年7月考察江苏听取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要求江苏“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2024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2025年3月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要求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江苏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主牵引,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主抓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水平科技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24年,江苏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中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二;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3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0.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4.5件、连续9年保持全国省区首位;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44家、居全国省区首位;3项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上市创新药约占全国1/4,生物医药迈入全球并跑阶段,动力电池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自2023年以来,江苏已连续两年举办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在畅通创新侧与产业端对接渠道、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意见,对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出专门部署。9月11日,由江苏省科技厅主办、江苏省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的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将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隆重开幕。举办这一品牌活动,就是搭建平台,推动产学研用融合贯通,加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本届大会以“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 创新融合发展打头阵”为主题,将举办“主题大会+对接洽谈+专场活动+专家江苏行”系列活动,围绕我省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中发布科技成果与创新需求,广泛组织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深度对接,促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苏转移转化,吸引一批高端人才团队来江苏合作,带动一批优质平台载体在江苏落地,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实支撑。
01
大会“整装待发”:
各项筹备工作全面就绪
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是我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品牌活动,也是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平台,已成为江苏创新生态建设的“重要窗口”。比如去年大会现场发布158家高校院所的2000多项最新成果和1900多家企业的2300余项技术需求,促成一批重大合作项目签约,影响力越来越广泛、领域越来越丰富、成果越来越丰硕。
今年,在同样时间、同样地点,再次举办这一科技盛会,主要有三点考虑:
大会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力举措。通过搭建高效对接平台,推动产学研用融合贯通,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加快把高校院所的“智力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现实产能”,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近年来,江苏在推动融合上注重多维发力。一方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出台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15条、培育独角兽企业11条等政策,全省高企超5.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9万家、科创板上市公司114家,均居全国首位;85%的研发投入、89%的专利授权、80%的科技平台与高层次人才均集聚企业。另一方面,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去年获批建设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战略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项目营收连续19年居全国首位,累计选聘超1.4万名专家教授到企业任“科技副总”,去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近5300亿元。
大会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抓手。今年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突破年”,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召开“新春第一会”部署推进,把战略目标细化为“施工图”“责任书”。重大创新平台是推进这一目标的战略底座,目前江苏已初步构建起前沿引领、产业赋能、开放协同、特色鲜明的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苏州实验室去筹转建,正加快预研材料综合研究设施;紫金山实验室建成首个6G综合实验室,全球率先突破光电融合广域确定性网络技术;云龙湖实验室主攻“深地资源与空间开发”,建成多项功能国际领先的地下实验室;钟山实验室总部载体开工,在农业重大技术攻关中获原创成果;此外,还牵头建设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与省内龙头(链主)企业建立“1+1+X”联合联动机制,创设省实验室联盟(成员65家),组建高端装备、通信等3个领域类联盟及长三角种业创新跨省域联盟,获批牵头或参与建设6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或分中心,去年推动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机构落地,以“人工智能+先进制造”赋能新型工业化。举办本次大会,就是围绕助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汇聚国内外顶尖创新力量,一体推进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
大会是聚合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途径。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向科技前沿,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发挥高新区“主阵地”作用与企业“主体”作用——目前江苏有18家国家高新区,经济规模、出口规模在全国国家高新区中占比约1/7、1/5,获批19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9家进入全国50强,正推动高新园区与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在18家高新区和37所高校开展首批试点。出台高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推进“一园区一产业一赛道”工程,培育20个前沿科技新赛道——释放高校院所“硬成果”与企业“真需求”,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团队落地,以资源“聚变”带动创新“裂变”,进一步放大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
大会总体分为两个阶段,目前各项筹备工作已全面就绪:第一阶段(9月11日—12日):主题大会与专场活动。9月11日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召开主题大会,全面展示江苏“十四五”科技创新成效,特别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年来的进展,同步发布“科创未来之星”榜单。主题大会后,将举办4场专场活动:“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对接专场”“高新区新质转型行动暨‘双高协同’创新发展专场”“港澳产学研对接专场”“科技金融对接服务专场”,同时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等主题开展10场技术路演。
第二阶段(9月13日起):专家江苏行活动。在会前及现场对接基础上,组织160多位产业专家赴500多家企业实地考察,开展专题推介、技术咨询、现场洽谈等“把脉问诊”服务,推动产学研合作下沉到园区、企业一线,精准匹配地方产业创新需求。
前期已赴北京、上海、哈尔滨、香港等16个城市开展专题推介,组织80多家地方科技局、园区及200多家企业走进70多家高校院所对接资源;建立“一对一”联络与工作周调度机制。截至目前,已邀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100多家、高层次专家180多名。
会前通过江苏数字科技平台设立线上专区,开展供需信息智能匹配和双向推送,初步遴选科技成果4100多项、技术需求3600多项在现场集中发布;全省各地通过线上线下前期对接,已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及意向700多项;会议期间将组织4000多家企业与专家、技术经理人、金融机构开展对接洽谈。
02
聚焦“三多”:
以高端创新资源赋能科技自立自强
更广范围、更深层次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本届大会亮点集中体现为“与会嘉宾多”“重大成果多”“专场活动多”3个方面:
亮点一:与会嘉宾多
突出聚才汇智,本次大会邀请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等部委领导、985高校和省内外科研院所负责人、顶尖科学家、两院院士、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出席,同时组织学术精英、行业专家参会碰撞思想、交流智慧、分享经验、共商合作。截至目前,已邀请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100多家、国际国内高层次专家180多名。他们当中既有学术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也有产业界的“领军者”,将通过主旨演讲等形式碰撞思想、共商合作,为江苏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智慧大脑”。江苏近年来持续强化人才引育,去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科技类项目人数居全国第一,深化科技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经验获中央改革办专刊推介,为嘉宾交流合作奠定良好生态基础。
亮点二:重大成果多
大会将集中发布近三年江苏产业科技创新标志性成果200余项,以组群方式呈现我省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深海深空深地等领域创新突破——这些成果既包括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3项成果,也涵盖7000吨级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我国首个柔性太阳翼平板式可堆叠卫星、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国内业载最大的大型无人货运飞机“W5000”等“国之重器”。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江苏对高质量科技供给的持续投入:近两年围绕重点领域组织实施254个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研发计划项目,取得全球首条8英寸硅基氮化镓量产线、世界最大吨位悬臂式隧道掘进机等标志性突破;去年设立24.8亿元的省级基础研究专项资金,今年增至26.8亿元,建设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改革试点,“十四五”以来支持209项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取得世界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发现最古老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等重大原创成果。
亮点三:专场活动多
大会将首次设置3000多平方米的对接洽谈区,聚焦国际国内产学研合作对接,举办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对接、高新区新质转型行动暨“双高协同”创新发展、港澳产学研对接、科技金融对接服务等4个专场活动。同时,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等主题,举办10场技术路演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科技部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参加,还将有技术经理人现场撮合服务。江苏加大科技金融政策支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连续3年举办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对接会,新增科技领域专项贷款6400亿元,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25家创新联合体,布局25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强化成果前端赋能,这些实践将为专场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03
四场专题活动同步开启: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推动创新落地
本次大会专题活动丰富务实,聚焦“产学研用”全链条贯通,既有对往届品牌活动的延续,也有针对新需求的创新设计,通过“专场+路演”,推动创新资源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专题一: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对接专场
该专场聚焦“高质量科技供给”,旨在打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对接通道。活动将邀请中国科学院数字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研究所发布最新前沿成果,科技部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布国家科技计划主导形成的重大科研成果,重点覆盖生物制造、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其中跨介质三栖航飞器、可拉伸多模态触觉芯片及机器人电子皮肤等14项技术成果,已具备产业化基础,将以“成果发布+企业对接”形式,推动科研团队与江苏企业现场洽谈合作,加速重大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转化。
专题二:高新区新质转型行动暨“双高协同”创新发展专场
专场以“推动高新区新质转型、深化高校与高新区协同创新发展”为主题,聚焦高新区“新物种培育”与“新赛道开拓”。活动将发布三项核心内容:一是江苏高新区独角兽企业评估结果,筛选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创新企业;二是新赛道应用场景清单50条,覆盖低空经济、智能电网等领域,为企业提供创新方向;三是“双高协同”试点高新区企业创新需求,组织高校与高新区企业现场路演对接。同时,邀请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高校代表、科技镇长团团长交流“双高协同”案例,为高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推动高校创新资源向高新区集中,打造“高校+园区”创新共同体。
专题三:港澳产学研对接专场
香港、澳门与江苏科技合作具有深厚基础,双方交流频繁、成效显著——近三年江苏与香港连续举办“技术创新合作对接会”,组织100余项成果参加香港国际创科展;与澳门共同举办“巴葡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推动多项目落地。本届专场将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邀请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的15位校领导、院士、教授参会,围绕人工智能、大健康领域推介10多项创新平台与技术成果;同时组织江苏创新园区、科技企业发布技术需求,开展“一对一”对接洽谈,推动苏港澳在人才联合培养、成果联合转化、平台联合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联动。
专题四:科技金融对接服务专场
专场以“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为核心,开展3项重点工作:一是政策解读,详细解读科技金融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金融支持方向;二是产品发布,推出“苏科积分投”产品,介绍“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投资策略;三是对接签约,组织18家创投机构与国家级高新区、标杆孵化器、银行等签订合作协议,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