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小事不小!

来源: 扬州发布

2025-09-09 07:33:00

9月3日清晨,

扬州经开区扬子津街道,

中集集品嘉园小区的

垃圾分类站点热闹起来。

陈宏梅老人将过去一天的

厨余垃圾投入绿桶,

年轻小伙王伟把叠好的

废弃纸箱放进可回收物箱。

7点,一辆绿色清运车准时到来,

工人吴斌操作利落,

升桶、倾倒、复位,

很快又驶向下一站。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自发参与。

自2019年启动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扬州不断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网”与“再生资源回收网”深度融合,已形成“两网融合”全链条体系,贯穿小区回收站点、分拣中心、再生利用企业、宣教基地等各环节,实现可回收物全生命周期管理。

“新时尚”改变一群人、影响一座城。如今,一段段垃圾分类口诀在民间朗朗上口:“有毒有害红桶桶,灯漆药电小心收”“纸塑玻金衣,是可回收物”“餐厨垃圾单独放,有害垃圾别乱抛”……垃圾分类,让扬州人的家园越来越干净,生活越来越舒心。前不久,住建部公布的2024年度生活垃圾分类评估中,扬州由第二档提高到第一档,扬州垃圾分类治理模式正走在全国前列。

“新时尚”是怎样变成“好习惯”的?

真正让这件“关键小事”引发大改变,

扬州还有哪些短板需要补齐?

#1

扬州“硬纸骨子”

咋这么值钱?

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环境资源所副所长常纪文点赞扬州垃圾分类工作“是垃圾分类与资源利用的具体实践”。他说:“生活垃圾分类有必要进一步细分,分得越细,回收成为资源便越值钱。同样是快递用过的纸盒子,在北京一公斤卖6毛钱,而在扬州是一斤6毛钱。”

因为细分,

废品价值就显现出来了。

那么,

扬州垃圾是如何做到

精细分类的呢?

9月3日上午,中集集品嘉园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员栾长妹裹着工装套袖,将混入厨余垃圾的塑料袋一一挑出,动作麻利得像剥笋壳。看到赶着上班的居民老张拎着垃圾袋小跑而来,她立刻放下分拣夹,指着几片快递包装的“硬纸骨子”告诉记者,“张师傅投放得比较规范,快递盒子都拆开来压平了。交售过磅时,回收人员就喜欢这样的拆叠方式。”

“旧书报是可回收物、过期药品是有害垃圾、苹果核是厨余垃圾、用过的卫生纸是其他垃圾。”栾长妹说,“硬纸骨子”是废弃品,一斤能卖6毛钱,完全就是靠垃圾分类细“分”出来的。

中集集品嘉园于2023年引入社会资本建成一座标准化垃圾分类站点,配置了四色分类容器及智能设备,实现了“分类投放—收集—运输”的闭环管理。

小区物业经理黄素凤介绍:“有了垃圾分类投放站后,我们逐步将楼栋门口的垃圾桶全部撤走,小区变得干净整洁,原垃圾桶周边无散落垃圾,异味减少,居民从‘嫌麻烦’到‘主动做’。”

渐渐地,“撤桶建房”模式开始在扬州各个小区推行,目前已有1103个小区建成2045座标准化垃圾分类站点。

邗江区双桥街道康乐小区是全市垃圾分类的首批试点社区,率先引入智能分类系统。扬州清威环境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仕垚介绍,从2020年8月起,康乐小区实施“两定一撤”(定时定点投放、撤除原有桶点),将18组三分类设施整合为6座标准化垃圾分类厢房,既实现全覆盖又确保便利性。

结合居民小区垃圾分类站点的投放使用,扬州率先在站点安装“智能过磅一体机”,推出“家门口交售”服务,收购居民家庭产生的可回收物。目前,这项服务已覆盖市区50多个小区,月回收量约300吨。“这一服务年底前将覆盖100个小区。”市城管局副局长杨卫东说。

“油瓶子、纸盒子,家门口就能变现,省时又省力。”广陵区曲江街道沙北社区居民戴龙霞算了一笔账,“家门口交售”价格公开透明,一公斤“硬纸骨子”能卖到1块钱以上。

#2

“两张网”是如何

融合在一起的?

8月27日下午3点,一辆辆封闭式有人或无人驾驶的面包车奔忙在吴州东路江苏荣运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内。它们将从各回收点收来的塑料瓶过磅后,再运送到厂房内。

在荣运达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的塑料瓶分拣室,记者看到,形形色色的塑料瓶经过强力除铁器、光选等多道工序后,被压缩打包成一个个一人多高的“塑料面包”。

紧接着,记者来到下一个地点——荣运达公司废纸库房,只见压缩打包好的废纸码放整齐,一辆叉车正将一包包废纸送上拖挂车,准备送往永丰余造纸厂。

废纸再回炉,变成各类生产、生活用纸。那么,塑料瓶呢?荣运达公司总经理徐峰介绍:“别看它们只是废弃瓶子,经过一套流程处理后,摇身一变就成了材料。”他指着身上的T恤说,“我这件T恤就是废旧塑料‘再生’的,价格比纯棉T恤还要贵。”

今年7月,荣运达公司引进10辆专用于可回收物回收清运的无人驾驶车。这批无人回收车在“e达回收”小程序指引下,每天按照设定路线自动驶入指定小区,精准抵达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房。工作人员将分好类的可回收物放置在无人车上,当车辆满载后立即自动出发,按原路线返回再生资源分拣中心。

在分拣中心,无人驾驶车自动过磅卸货。一条可回收物直达路线清晰呈现,大大缩短了可回收物在城市的停留时间。徐峰介绍:“正是依托智能平台,我们可实时监控各收集点的仓储情况,自动调度车辆,真正做到‘满仓即运’‘日产日清’。”

“‘两网融合’本质上是人员与场地的融合。”徐峰介绍,扬州将垃圾分类工作人员和再生资源回收人员进行整合,协同作业;在居住区、公共场所或商业广场等区域设立“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既可以收运生活垃圾,也能从中分拣、回收再生资源。之后,通过程序设定,系统可将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物料自动分选出来,经分类、打包和压缩后,运送至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其中,纯净的PET材料经过破碎、清洗等处理后,交给企业用于造粒、拉丝,制成衣物,让垃圾完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涅槃。

推动“两网融合”是加快再生资源进入流通体系的重要手段。截至目前,扬州市垃圾四分类收运体系和可回收物收运体系已全面建成。这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也推动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杨卫东说,下一步扬州将抓好典型带动作用,把扬州经开区打造成“两网融合”示范区。同时,依托扬州环保科技产业园,通过招商引导再生资源头部企业入驻,助力扬州“无废城市”建设。

#3

扬州垃圾分类工作

还有哪些短板?

垃圾分类已成为城市生活的“新时尚”,但真正让它变成经常、融入日常,让这件“关键小事”引发大改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在广陵区文昌花园文康苑小区,垃圾分类站点一度“吃不饱”,问题出在“最后十几米”。小区居民李树香坦言,受空间限制,小区只建了一座站点,对老年人、残疾人来说“有点远”。90多岁的邱万英奶奶说:“扔趟垃圾要走五六分钟,实在不方便。”

在邗江区邗上街道万鸿城市花园小区,垃圾分类同样遭遇“落地难”。居民李阿姨反映,小区西门、北门旁的垃圾分类站点建成后一直“闭门”,垃圾桶却照常使用。“站点离住户太近,大家担心有异味,结果就闲置了。”李阿姨无奈地说。

一边是撤不掉的旧桶,一边是用不了的站点,“桶房共存”成了不少小区治理中的“沉默较量”。这道题究竟该怎么解?

文昌花园社区党委书记郑翔做社区工作20多年,她认为“破局不妨多取经”。北京、上海靠“立法+执法”建立刚性约束,广州用“星级小区”激发参与热情。在国外,日本把垃圾分类当成全民必修课,德国“押金制”让塑料瓶“有价回收”。“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好方法。”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小区也有“大智慧”,摸索出许多暖心又实用的“土办法”:文康苑小区组织“垃圾分类帮帮队”,配备音乐提示的流动收集车早晚穿梭在楼栋间,专门帮老人代投垃圾;世纪名苑小区推行“积分激励”,居民正确分类就能攒积分兑换日用品,督导员现场“点赞”,大家越“分”越起劲。

群众智慧永远是无穷的。杨卫东表示:“全市1.6万多个基层党组织就是1.6万多个战斗堡垒。我们要继续发挥‘党建+邻里’力量,把难题摊开聊、协商办,群策群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落实落细。”

采访中,不少从事社区和物业工作的人士表示,不管是借鉴外地经验,还是发挥群众智慧,只要能解决问题,都是好招、妙招。垃圾分类不是“单打独斗”,是一场需要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社区共同参与的“团体赛”。让我们携手行动,把“新时尚”真正涵养成全民“好习惯”,引领一城人齐心协力、共治共管,书写好属于这座城市的“绿色答卷”。

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嵇长青 陈晨 姜传刚 赵磊

图片均来源扬州发布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