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家门口的“大展”缘何这么火

来源: 海安发布

2025-09-04 12:58:00

刚刚过去的暑假,海安因一场展览而沸腾。

康熙题诗的《御制耕织图》、郎窑红观音瓶、天文仪器的青铜构件……60余件“远道而来”的珍贵文物齐聚海安,三个半月间吸引了超10万人次游客前来“打卡”。原定8月31日闭展的“学霸”康熙主题特展,应观众热情延展10天至9月10日,海安博物馆也就此稳稳跻身“顶流”。

家门口办“大展”。汇聚七大“国字号”文博机构顶级资源支持、首次以县域博物馆为主场——海安完成了一次惊艳的文化亮相。

当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珍品与县域展馆相遇,当百年的文化瑰宝与寻常百姓面对面,我们不禁要问:一个县级市何以能打造出这样高规格的文化盛宴?从引发追捧到“应需延展”,家门口的“大展”缘何能持续火爆?

顶级资源“下沉”,国宝浸染小城烟火。

“学霸”康熙主题特展热度持续不减,核心在于它并非文化的“高高在上”,而是真正的“扎根基层”——让县域群众无需远赴大城市就能遇见世界级文物,让厚重历史通过新颖表达变得亲切可感。

打破基层文化供给壁垒。它是中国文物交流中心首次牵手县域博物馆,集结故宫、沈阳故宫等七大“国家队”资源。这种“国家队+县域馆”的特殊联动,打破了文化资源“向上集中”的传统模式,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沉淀。从藏着“科技助农”智慧的《御制耕织图》,到首部以“字典”命名的工具书《康熙字典》,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国宝”、感受历史温度。

让历史褪去“高冷”外衣。展览跳出“文物+展签”的传统套路。用“读书破万卷”“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行万里路”三个篇章,把康熙从教科书里的“遥远帝王”,变成“背书百二十遍”“日射三鹿”的鲜活“学霸”,成为可感的“身边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走进大众的“日常”,当百年历史与当下生活产生连接,历史不“高冷”了,这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便有了直击人心的感染力。

光让文物“走进来”不够,得让它和城市“融进去”。展览精准锚定城市自身特色,让外来的文化资源与本土基因产生深度共鸣,变“外来盛宴”为“本地名片”。

选址很用心。展览选址于海安中学对面的博物馆,让一场回溯历史的文化展览与一所承载当代教育使命的名校“隔街相望”,形成了“古”与“今”、“传承”与“育人”的深度共鸣,选址本身就成为诠释海安“教育之乡”底蕴的生动一笔。

故事很励志。以“学霸”这一现代流行概念为桥梁,那些史书中的勤勉细节,不仅让观众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温度,更与海安重视教育、崇尚勤学的城市氛围高度契合。许多带娃观展的家长感慨:“看到康熙的‘治学手册’,就像看到了海安教育‘勤勉求知’的传承。”

巧添“本土料”。展览推出9.85元单人票(谐音“985”)、21.1元家庭票(对应“211”);联动展出海安本地优秀学子的学习笔记。“教育之乡”的名片,从课堂延伸到展厅。这种“古今学霸对话”的设计,让游客在感受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直观触摸到海安教育的成果与特色。

一展兴一城,“流量”变“留量”。海安以“文旅+”思维推动展览价值延伸,将被展览吸引而来的“短期流量”转化为带动城市发展的“长期留量”,完成了从“文化事件”到“发展动能”的跨越。

体验上,不搞“单向参观”。设置打卡拍照、研学课程、文创市集,让文物“活”起来。年轻父母从康熙“治学故事”里找到教育共鸣,孩子在市集里感受文化趣味,观展成了“沉浸式体验”。

消费上,不玩“曲高和寡”。陶斧造型书签、海安地标笔记本……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兼具审美与实用价值。不仅实现了“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更以创新设计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模式上,不做“流量快消”。通过探索“文旅+”模式,海安巧妙融合吃、喝、玩、乐、购等旅游因素,延伸文旅消费链条。特别是在“苏超”赛事的引流效应下,“沪通同城联动”消费活动的持续影响下,短期人气正转化为长远效益,文旅流量激活着消费增量,形成“一展兴一城”的带动效应。

从“国宝”走进县域,到文化融入本土,再到流量赋能城市,家门口这场展览的火爆,是“文化扎根基层”的必然。它不是顶级文化“俯身投喂”,而是优质资源下沉、贴合地方特色、用群众喜欢的方式延伸价值的完整闭环——

文化的生命力,不在“藏得多深”,而在“走得多近”。

▎融媒体记者:缪 凡 蔡 诚 管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