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县寻亲寻史专班历时四年为牺牲86年抗日烈士周作青找到“回家”路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3 21:30:00
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清晨8点,射阳县烈士陵园庄严肃穆,革命烈士寻亲寻史专班工作人员手捧鲜花,走向英烈墙,在“周作青”的名字前深深鞠躬。他们将从山西文水县带回来的红色土壤轻轻洒在墙前:“您终于‘回家’了。”
86年来,周作青——这位射阳大地上首位牺牲在山西抗日前线的共产党人,仅留下“1939年牺牲于山西”的模糊记载。而今,一段历时四年、跨越千里的寻访之旅,终于让烈士的足迹完整重现。
周作青画像
残证碎片:一纸误记的纪念证
2021年,射阳县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筹建启动,县委县政府要求组建寻亲寻史专班,由县人武部与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成立团队。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严乾龙担任指导,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主任侍昌平任负责人,成员包括地方史专家吴有峰和优抚科长刘尧。 最初,关于周作青的信息仅有零碎几行:“1917年生,江苏省通洋人,山西省太原中心区青年书记,1939年牺牲。”县档案馆里,一张巴掌大小的《革命牺牲家属光荣纪念证存根》不仅将牺牲地误写为“山西太原”,年龄也错写成41岁。 “我们必须把英雄的事迹找回来”,侍昌平在专班首次会议上这样说。带着这份决心,他们踏上了长达四年的寻访之路。
寻亲专班工作人员在山西当地寻访群众
乡音无觅:故里走访陷僵局
专班首先前往周作青的出生地四明镇通洋居委会。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杜官宏和原镇人大副主席许如超全力协助,走访12个村落、叩开无数老人的门,却只得到模糊的回应:“周家有个后生去打鬼子,再没回来。”找到远房侄子时,对方既无照片也无家书,连传说都寥寥无几。扩大范围再寻半个月,依然无果。
山西突破:团史文献现转机
2022年,专班转向山西寻访。他们在太原多地查询档案,却因战火损毁严重一无所获。又赴北京查访国家档案馆、军事博物馆等机构,仍无进展。 转机来自吴有峰的思路转变:周作青曾任“太原中心区青年书记”,或可从共青团文献中寻找线索。果然,中国青年报社提供关键信息:2015年《中国青年》杂志一篇文章提到,1939年该刊曾发表《周作青英勇殉国》通讯。
专班工作人员在英烈墙敬献鲜花
潘家园的奇迹:一本合订本的重现
寻找这本1939年的杂志成为关键。专班联系全国26家图书馆及30多处古玩市场,却始终未果。2023年12月,侍昌平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偶然发现一本1952年翻印的《中国青年》合订本——翻开书页,“周作青同志英勇殉国”的字样赫然在目,详细记载了“1939年,文水县东门外,活埋”的经过。
忠魂归乡:跨越86年的家祭
根据史料,周作青1917年生于射阳四明镇,1937年赴山西参加抗战,任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常委。1939年5月30日,他在文水某村秘密工作时因叛徒告密被捕。面对酷刑威逼,他坚贞不屈。6月1日,敌人将他押至文水县东门外活埋。就义前,他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牺牲时年仅22岁。 2025年8月26日,专班带领周作青亲属驱车千里赴文水县。在吕梁军分区、文水县人武部及退役军人事务局协助下,他们找到83岁老人樊润泽。根据老人指认,最终确定牺牲地点在今私评大道东侧。 在离牺牲地不到百米的幼儿园童声衬托下,亲属将家乡的泥土轻轻撒在这片染血的土地上:“大伯,您回家了。”他们带走一抔文水的红色土壤,让英魂终归故里。
历史补白:精神丰碑永存
这场持续四年的寻访,让周作青的事迹终于完整呈现。射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沈健表示,专班将系统整理史料,申报著名烈士,并将他的事迹纳入陈列馆重点展陈。 “从文水的黄土到射阳的英烈墙,周作青不再是一个模糊的名字,而成为一座精神丰碑。”这场追寻,既是对历史的补白,更是对英灵最好的告慰。
通讯员张学法 李盼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