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子弹是战友用嘴巴咬出来的 腿上藏着十几个炸弹残片 本报记者陪同98岁抗战老兵一起看阅兵直播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03 21:05:00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天安门广场的阅兵震撼人心,让每一个中国人热血沸腾。当天,在电视机前收看阅兵仪式的还有一位胸前佩戴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的老人,他叫刘善元,连云港赣榆人,今年98岁。老人1943年参军,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因八级伤残伤退后返乡。
当日上午8点50,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赶到连云港银城雅苑小区刘善元老人的家中,与老人一起观看阅兵仪式,并倾听老人讲述战火纷飞的抗战往事。
直播现场
观看阅兵仪式时,他默默举起左手敬礼
上午9时,纪念大会正式开始,刘善元老人坐在沙发上,带着老花镜,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电视机屏幕,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环节。而老人的儿子刘劲明和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的两名党员志愿者,则在一旁静静地陪伴着他。
记者看到,老人双腿垫在一个凳子上,裸露出来的小腿布满伤痕。刘劲明告诉记者,那里藏着战争年代留存的十多片炸弹残片,每到阴雨天气,老人双腿就疼痛难耐,哪怕时长时间坐着都会疼,所以平放在凳子上才稍微舒服些。
阅兵开始,当护旗梯队、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原本平静的老人突然激动起来:“我们的部队太牛了,什么武器都有,我们国家真正强大起来了!”记者注意到,老人的眼角湿润了,颤抖的左手缓缓举起,向电视机屏幕庄严敬礼。
正当记者疑惑老人为何不用右手敬礼时,刘劲明解释说,他父亲的右手在一次战役中受了伤,造成后来活动受限,只好用左手代替。
时光的河流冲刷着岁月,却冲不淡那些刻在骨子里的烽火记忆。刘善元老人坐在客厅沙发上,指尖划过胸前的佩戴的纪念章,老人的目光忽然亮起来,仿佛又站在了1943年那个硝烟弥漫的夏天。
老人抚摸着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章
3斤煎饼藏壮志 16岁少年夜奔投八路
1943年的赣榆,被日军的铁蹄踏得喘不过气。16岁的刘善元眼睁睁看着乡亲们在刺刀下哭号,看着家园在烈火中坍塌。
“日本人把人往死路上逼,咱不能当孬种!”老人攥紧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那时候就一个念头:把鬼子赶出去,让咱中国人能站直了活!”
没敢跟家人道别,他揣上3斤煎饼、一小罐咸菜,和6个同乡少年约定:投奔八路军去。黎明前的城墙下,7个半大孩子屏住呼吸,趁着哨兵换岗的间隙,像泥鳅似的溜出城门。白天蜷在芦苇荡里啃干煎饼,夜晚借着月光在田埂上疾行,饿了嚼口咸菜,累了就趴在草堆里打个盹。三天三夜,磨穿了鞋底,脚底板全是血泡,可谁也没喊过一声累。
“到了山东沂水县的115师驻地,领导看着我们这群满身泥污的娃,笑着说‘好样的’!”老人眼里闪着光,80多年前那碗小米饭的香气仿佛还在鼻尖,“第一顿吃的小米饭配青菜豆腐汤,香得能把舌头吞下去。还有新衣服,穿上身的时候,腰杆挺得特别直。”
党员志愿者陪老人一起观看阅兵
连夜奇袭赣榆城 目睹政委符竹庭牺牲
入伍才几个月,一场硬仗就来到了刘善元面前——攻克赣榆城。
1943年11月,为粉碎敌人打通海(州)青(岛)公路的企图,滨海军区政委符竹庭和司令员陈士榘亲自挂帅,指挥军区主力老6团、23团以及海赣独立营等部队,攻打滨海区南面日伪军“蚕食”该区的前哨阵地赣榆城。当时,赣榆城总兵力2000多人。近10米高的城墙像条恶蟒,炮楼林立,工事坚固得像块铁疙瘩。
1943年11月19日夜,寒风吹得城墙上的灯笼直打晃。刘善元和战友们伏在城外,手心攥出了汗。忽然,城北门外传来暗号声,是我军内线乘着城门内站岗的伪军毫无防备,叫开了城门,只见城门“吱呀”一声开了道缝,突击队像箭一样冲了进去。“喊杀声震得耳朵疼,俺八路军战士一个个跟猛虎似的,敌军吓得腿都软了!”
“缴获了两千多支步枪,还有8挺机枪!”老人拍着沙发扶手,声音陡然拔高,“那天我站在城墙上,看着太阳照遍赣榆城,眼泪哗哗地流——俺把家乡夺回来了!”
可胜利的喜悦没持续几天,噩耗就传来了。11月26日清晨,去大树村检查俘虏处理情况的符竹庭遭遇日军突袭。“符政委带着我们骑马突围,正向前跑着,他从马上摔了下来……”老人的声音哽咽了,眼圈瞬间红透,“我和警卫员把他的遗体藏在芦苇荡里,跑着回去报信,一路哭一路跑,心像被剜掉一块。”
如今,抗日山烈士陵园里的那座墓碑,成了老人心中永远的牵挂,“前些年还能拄着拐去看看,现在走不动了,就常在心里跟他说说话。政委,咱胜利啦!”
老人用左手敬礼
敢死队里“硬骨头” 炸碉堡负伤退役返乡
抗战胜利的欢呼还没散尽,刘善元又跟着部队挺进东北,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冲锋陷阵。
后来攻打徐州时,部队被一座碉堡挡住了去路。“我去!”刘善元第一个报了名,成了敢死队的一员。他和战友背着40多斤的炸药包,在枪林弹雨中匍匐前进,泥土混着鲜血糊满了全身。“点燃导火索后没动静,我心想坏了,刚爬过去想检查,‘轰隆’一声,天崩地裂!”
战友当场牺牲,刘善元被气浪掀飞,双腿被炸药碎片深深嵌入。醒来时,他已经躺在临时救护所里,医疗条件不够,腰上的子弹是战友用牙齿咬出来的,腿上弹片是用火上烤过的剪刀一片片“夹”出来的。老人指着小腿上深浅不一的疤痕,“当时我疼得浑身冒汗,可我一声没吭——比起牺牲的战友,这点疼算啥。”
1949年10月,双腿再也跟不上部队的步伐,刘善元含泪脱下了军装。回到连云港后,他被分配到当地电厂工作,刚开始干的是巡查线路工作,由于腿脚不便,别人巡查两小时,而他要用接近一天的时间才能把线路巡查完。1978年1月,刘善元开始接触装表接电工作,老人把退役后的工作始终当作自己的使命,认真对待,直至1980年退休。
阅兵仪式结束后,刘善元老人坐在沙发上意犹未尽。他指着腿上的伤疤,对着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两位党员们讲:“以前一天两顿稀粥都喝不上,现在顿顿有肉吃。这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你们要听党的话,跟党走。”记者赶紧用相机记录下这感人一幕,当闪光灯照在老人脸上,那些深刻的皱纹里,仿佛还跳动着当年的烽火。而他的故事,正像一粒种子,在新一代人的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守护家国的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通讯员 李容刚 高晋 王瑞 郁庆林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