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载回响, “00后”作答
来源: 海安发布
2025-09-03 08:24:00
编者按:
烽火之中,触摸滚烫历史;星火之下,感受信仰共振;烟火人间,寻找红色印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海安发布”推出特别策划《印记》,带你走近一群年轻人:红色后代从血脉基因里打捞先辈记忆,年轻学子在历史古迹中对话初心使命,青年记者用文字笔触连接过去与现在。当他们俯身触摸斑驳墙痕,每一次驻足都是与历史的私语,每一次叩问都在为信仰写下鲜活的青春注脚。
毕业前夕,我独自走进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史馆,延安时期俄文队的泛黄照片将我拉回八十年前的烽火岁月。照片里的面孔,与凝神沉思中的曾外祖父,在光影中重叠。
从“历史陈列”到“体温记忆”的切换,这种跨越时代的信仰对话,震得人心头发烫。
回到海安,站在联抗纪念馆陈列柜前,那支缴获的小猎枪沉默不语,却让我耳边蓦然响起曾外祖父用茶杯敲击桌面的声响,“叭嗒——”他总这样模仿子弹上膛的声音。八十年的岁月风烟,就这样在一个个细微的声响中苏醒。
北外的校歌唱着“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而联抗战士用四年短暂而辉煌的征程,将同样的誓言刻进血土里。而今,160多位烈士长眠于此,曾外祖父的堂兄章荣达也永远留在了大陈庄。春去秋来,那些年轻的生命早已化作护佑这片土地的稻浪。
今年清明,我搀着曾外祖父来到烈士陵园。春风掠过烈士浮雕,九旬的他突然挺直佝偻的背脊,阳光透过树叶,在他脸上投下斑驳光影。那一刻,我恍然明白——信仰从未远去,它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从延安窑洞到北外课堂,从联抗战场到纪念馆,红色的火种一直在代代相传。
海安人,从未忘记。
在湖南大学求学的一年里,我总爱往橘子洲头跑。看青年毛泽东雕像立在江风中,触摸到的是“问苍茫大地”的豪迈;回到海安,耳畔响起的,是同样滚烫的回响——千千万万普通人用热血为墨,把“七战七捷”的传奇写进泥土;角斜那面红旗,从硝烟烽火里飘到今天,飘成了代代相传的坚守。
从“宏大叙事”到“故土深情”的切换,这种跨越两地的红色记忆碰撞,十分特别。
在七战七捷纪念馆,我看到玻璃柜里陈列着农民支援前线用的小推车,车身上的刮痕密密麻麻。讲解员说,当年在海安里下河,家家户户的小推车都这样,一边装着自家的物资,一边载着前线的希望。仿佛突然间就明白了——原来故乡的一草一木里,都藏着和那些伟大叙事同频的热血基因。
我想到湖大岳麓书院里的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过去只当是说此地文脉兴旺,如今再想,所谓“材”,并不止于笔墨文章——长沙的风里,有挥斥方遒的豪情;海安的土地上,亦有生生不息的韧劲,说到底,都是把“不屈”刻进日子里的模样。
以前总觉得,离开海安是去寻找远方。现在才知道,走得越远,越能听见故土在血脉里的回响——原来那些滚烫的红色,早就顺着巷弄的风、田埂的土,融进了我的骨头里,那是刻在血脉里的根。
做记者这几年,我渐渐领悟,记录历史不是重复过去,而是让记忆“活”过来。
有一次,我在海安西大街采访,指尖抚过斑驳砖墙,时光的纹路触手可及。八十多年前,刘少奇曾在此驻足十七个昼夜,于硝烟弥漫中作出重要部署。如今,街角的老字号馄饨摊热气蒸腾,香气漫过百年石板,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记忆从未冷却,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今天的炊烟之中。
当下,记忆的传递方式正悄然改变。《信物》开栏至今,我们穿梭于海安的大街小巷,寻访红色印记,挖掘了许多值得铭记的瞬间:紫老的气魄令我敬佩,高凤英的英勇让我惊叹,赵坚烈士的舍身取义亦使我深深动容。
最近,我们走进粟裕将军曾居住的“将军楼”,尝试以镜头唤醒尘封的岁月。作品推出后,众多回忆涌至后台。一栋小楼,串联起几代人的记忆,让红色印记在现实中愈加深刻。
我时常思考:记者的使命究竟是什么?是还原真相,传递记忆,还是让过去与现在对话?直到一天黄昏,我走出苏北第一届参政会会址纪念馆,迎面撞上中大街的烟火,晚风裹着炊烟、笑语与市声,答案突然清晰——历史或许不仅在纪念馆的展柜里,也在这片被时代照亮的每一寸烟火人间中。
▎融媒体记者:缪 凡 蔡 诚 黄荣华 梅 玲 顾一磊
▎海 报:张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