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今天我们做主!

来源: 扬州发布

2025-08-30 15:41:00

今天,

2025年扬州市城市足球联赛

第二轮赛事将在

经开区、江都区、瘦西湖景区

和仪征市4个赛区同时开赛。

绿茵场上,激情点燃;球场之外,“citywalk”同样精彩。《扬超工作室》策划“跟着‘扬超’来citywalk”专栏,带您一起换个角度读懂扬州,更深切地感受“体育+文化”的多元魅力。

经开区

在经开区最南端的六圩,有两座被誉为“江河之眼”的灯塔,不分昼夜为过往船舶指明方向。六圩何以数字连带“圩”字命名?在扬州,还有哪些“圩”?

六圩:两座灯塔辉映呈现“江河之眼”

“扬州东南沿江一带地区和东北水网地区常以‘圩’字命名,沿江地区‘圩’字地名大多按照序数以圩的筑成先后命名。”市地名专家黄继林曾表示,每一个老地名都包含着许多民俗史实或动人故事,能唤起人们对那些事件、人物、市井的记忆,升腾起对家乡故土的热爱。

在扬州,六圩是扬州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生动实践。

清末,因为坍江,老瓜洲逐渐没入长江,渡口北迁到六圩圩头,改名六圩渡口。从那时起,开公路,建码头。民国年间,六圩为江都县下辖的一个江边大集镇,南与镇江隔江相望,是一座具有江防功能的军事要地。民国初期,扬州城第一条通往江南的交通主干道——“扬圩公路”建成通车,沿途设扬州、虹桥、施家桥、六圩、镇江共5个站点,欲赴江南的苏中、苏北地区的官家百姓、行商旅者,必经六圩由车转船前往苏南各地,六圩也成为了当时沟通大江南北的交通要地。

如今,地处长江与运河十字路口的六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最大的内河“十”字交汇点,被誉为“江河之眼”的六圩灯塔不分昼夜为过往船舶指明方向。老的六圩灯塔始建于1986年,原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塔形示位标,后因长江沿岸码头、厂房高楼建筑逐渐增多,背景光复杂等多种原因,其塔体视距及灯光射程已无法满足船舶航行的要求,于2006年改建为如今的灯塔,2008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新的六圩灯塔塔尖高66.9米,寓意京杭运河江苏段的长度669公里;航标灯笼直径6.5米,灯质采用红色莫尔斯“H”闪光,灯器光源为国内首创、采用特制弧形LED组合模块,发光圆体直径大于4米,高1.50米,是当今世界上最大、射程最远的LED面光源内河航标灯,使长江上航行的船舶在10公里外,不论白天或夜间都能够准确找到京杭运河六圩口的位置。

十二圩:在世界地图上与国际大都市“并肩出现”

扬州仪征的十二圩,其形成是由于长江河势的变化,造成河床淤积,北岸连年涨滩,时人围垦造地,围一道就是一圩,由北到南,共围了十四圩,第一道叫头圩,依序第十二道就叫十二圩。到了现代,随着长江堤岸防护能力的增强,航道及时科学地疏浚,长江的河势逐步稳定,出现大范围涨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类似十二圩这样,带有时代烙印的地名,也一并成了历史的记忆。

十二圩历史上被誉为“江上盐都”,曾有“小上海”“经济特区”之称。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点上,十二圩在1873年开埠,此后的64年,这个两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成为了中国长江流域最大的盐运中心。在1924年出版的一张世界地图上,没有扬州,没有仪征,却有这个两平方公里的小镇,与世界大都市一样被明显标注。

十二圩见证着盐业制度的新旧交替,也见证着水运交通的历史变迁,它因水而兴,因运而盛;出过传奇,也最终归于平静。现在的十二圩,建筑可以阅读,街道可以漫游,历史可以穿越,通过这样的“博物馆”,我们可以重读旧日的辉煌,也可以触摸到那些被传承至今的长江文化和人文历史,还有不能错过的美食和独一无二的盐运文旅体验。

在扬州,还有哪些“圩”?

六圩、十二圩为人熟知,其他“圩”如今安在?

“圩”字读wéi时,其本义为低洼区防水护田的土堤。当沙洲露出水面,穷苦的先民们便从四面八方迁徙而来,拓荒垦田。为防御汛期潮水的侵犯,他们首先在沙洲上围堤筑坝,把田围在中间,把水挡在堤外。于是,一块块圩田出现了,它们相连相靠,又界址明确。因此,以“圩”字得名的地点主要分布在沿江和水网地带,依序形成的“圩”字地名途经泰州、常熟、扬州等地。

在扬州,除六圩、十二圩外,八圩村也颇具名气。位于生态科技新城杭集镇南部的八圩村区域面积3.6平方公里,先后创成省级小康村、市级生态村、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江苏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和省级“三星级”康居乡村。当地河畅、水清、岸绿,每一处都透露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是扬州又一水美乡村的典范。

江都区

“扬超”联赛江都队的队徽中,一条鎏金龙首盘踞中央,目光如炬。为什么队徽上会盘着一条龙?据了解,因为江都古称“龙川”,龙文化在此源远流长。

鎏金龙首背后的江都印记

“扬超”江都队徽设计紧扣江都特质:底部三道蓝色水流,象征长江、淮河与运河在此交汇,稳稳托起中央的足球,凸显“江河门户”的地理属性;顶部的鎏金龙首,则彰显着江都“中国龙狮运动名城”的文化底气。

当江都队球员驰骋绿茵,胸前的队徽格外醒目:深蓝盾形为底,三股水流托举足球,鎏金龙首昂然屹立。这条“江都龙”不仅是球队拼搏精神的象征,更承载着整座城市跨越千年的龙川情怀。

江都为何被称为“龙川”?这要追溯到近两千年前的西晋时期,当时江都便有“龙川”之称。晚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还记载了“杜姜、康紫霞二女化作白龙飞升”的传说,这便是仙女镇别号“龙川”之名的由来。

“龙川”后来还演化出“龙城”“仙城”等相似地名。传说中白龙飞升的地点,就在蟒导河(今称高水河,又名芒稻河)中央的一条狭长陆地上,这块地长约三里,宛如一条长龙,将蟒导河分成两条河,形成一个“川”字。地理形态与神话传说的完美结合,催生了“龙川”这个充满诗意的地名。

城市空间里的龙文化

三股水流在此奔涌交汇——长江的磅礴、淮河的绵长、运河的灵秀,恰与江都“江河门户”的地理特质相呼应。在江都,承载“龙”文化的地标还有不少,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便是典型代表:它不仅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亚洲最大的泵站枢纽,更堪称现代龙川的象征。

作为南水北调的源头、江苏水利的瑰宝,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地处京杭大运河、新通扬运河与淮河入江尾闾芒稻河的交汇处。1961年12月,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挥开了第一锹土,历时16年建成。

另一处彰显“龙”文化的地标,是位于江都主城区的龙川大桥。桥身两侧栏杆嵌有两长排石雕龙头,每个龙头口中都衔着一颗龙珠,远观气势壮观。这座桥横跨新通扬运河、引江河与送水河,连接江都新老城区,是贯通城区的重要交通要道。

位于长江路与龙川南路交汇处西南角“龙川之眸”是一座具有现代感的不锈钢圆环雕塑。该处绿地面积5400多平方米,有城市主题雕塑、游路、园林建筑小品等,通过框景设计手法,展示扬派盆景特色,成为江都城区一弯闪亮的“明眸”。

翻看江都全域地图,以“龙”字命名的地点比比皆是,形成了一张独特的“龙脉地图”。除了龙川大桥,还有龙泉巷、龙桥河、龙川大厦、龙川广场、龙川钢管厂、龙川步行街等等,诸多与龙相关的地名和建筑。这些地名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让龙文化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江都城区中心的龙川社区也是江都首批村居合一的社区,区域面积1.1平方公里。该社区因江都古称龙川而得名,见证了龙川文化的当代传承。

龙文化注入新活力

本次“扬超”足球联赛的到来,更是为江都的龙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江都足球队队徽设计以龙为魂,以水为脉,以球为心,也将“龙”元素在本次赛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江都区以文旅为媒,提出了“龙舞江都大运来”的响亮口号,增添多条旅游路线沿途探寻江都的古今风貌。本次队徽中的鎏金龙首,彰显了江都作为“中国龙狮运动名城”的豪气,龙形线条遒劲,恰似绿茵猛将,将传统的龙舞民俗热忱,转化为赛场无坚不摧的进取雄心,因此“扬超”江都队队徽里的那条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对现代体育精神的完美诠释。

瘦西湖景区

随着“苏超”“扬超”等赛事的持续加热,人们纷纷涌入扬州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体验水上之旅,感受运河水韵。在众多历史遗迹中,御马头以其独特的名字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众多游客水上行的第一站。

初见“御马头”,或许你会心生疑惑,这“马”字,是错别字吗?其实,这背后藏着一段有趣的皇室逸事。

探秘御马头:错别字?是工匠“小巧思”

想乘船感受扬州水上历史文脉的人们,一定知道著名的御马头,它用块石驳岸,岸边平台与地面以青石和条石铺成的坡道相连,坡道平缓,宽约6米,共有39级台阶。平台的边上建有一座小亭,亭中矗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有“御马头”三个大字。

让我们穿越回乾隆十八年,当时,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为迎接这位天子的到访,扬州盐商特地在瘦西湖畔修筑码头,供皇帝游船赏瘦西湖美景。

工匠们在雕刻石碑时,念及满族人擅长骑马,对马有着深厚的情感,担心“码”字中的“石”旁会绊住皇帝的马蹄,影响皇家的威严与气势。于是,聪明的工匠巧妙地去掉了“石”旁,留下了“御马头”这一独特的称谓。

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这里还曾是老百姓们洗衣洗菜的地方,而1989年的修复工程,让御马头重新焕发生机。修复时,“御马头”三字是按照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手书真迹进行复制的,更为此碑增添了一份历史底蕴。

如今,这座诞生于公元1753年的御马头,历经二百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坚固如初,成为现在知名的“乾隆水上游览线”的起点。青石砌成的码头,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它不仅是扬州盐商迎接乾隆帝南巡的重要遗迹,也一度是扬州城水上交通的咽喉,见证了无数船只的来来往往,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积淀。

周边打卡:大运河畔,一步一景皆历史

走出御马头,沿着大运河支流、古扬州护城河水悠悠前行,天宁寺、史公祠、冶春、红园……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诸多名胜古迹罗列两旁,无声地讲述着运河“原点”的古往今来。

御马头的对面是天宁寺,这座古刹始建于东晋,相传曾是谢安别墅,后由其子司空谢琰请准舍宅为寺,名谢司空寺。武周证圣元年(695年)改为证圣寺,北宋政和年间始赐名“天宁禅寺”。

到清代时,天宁寺位列扬州八大古刹之首,康熙帝南巡时曾驻跸于此,乾隆帝二次南巡前,也在寺西建了行宫、御花园和御马头。此外,御花园内还建有清代七大藏书楼之一——文汇阁,阁内先收藏《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后藏有《四库全书》。2022年时,文汇阁在距原址400余米处复建,入藏文津阁版原色、原样、原大《四库全书》一部,时隔一百多年,再现了“书阁合一”的胜景。

离开天宁寺,沿北护城河乘船前行。史公祠内,“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的千古绝唱,至今仍振奋人心。当年乾隆皇帝曾在此处品茗茶点的冶春,如今已成为游客体验扬州早茶的网红打卡地,无数年轻男女在御马头、冶春红桥和史公祠内拍摄写真。

帝王同款:扬州水上游览线从何而来?

朱自清曾言:“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扬州的水上游览线,满足了无数人“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水乡幻想。

1980年,扬州开始恢复画舫,为水上游览线的开通奠定了基础。1986年,《红楼梦》剧组在扬州瘦西湖取景,特意改版画舫,风格延续至今。1991年,乾隆水上游览线正式开通,以乾隆乘船的御马头为起点,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为了扬州最成熟、最经典的水上游览线。

2006年,古运河水上游览线开通,全程6.6公里,沿途串起了东关古渡、普哈丁墓园、吴道台宅第、康山街等十多个景点。2012年,绿杨城郭水上游览线开放,将诗画瘦西湖与千年古运河连缀一体,全长约10公里,行程约1小时。

今年5月,北护城河水上游览线正式开通,全长约2.6公里,实现了北护城河游览线与乾隆水上游览线、古运河水上游览线之间的联动。游览线将瘦西湖、大明寺、天宁寺(御马头)、史公祠、个园等众多遗产点和名胜古迹有机串联,让游客在乘船游览的过程中,更好体验到“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美景。

据悉,扬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推出了“水上巴士一票通游”项目,今年7月已投入试运营。度假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一次购票3日内有效,沿路经过度假区与周边的多个景点,3日内日间不限次入园,并且沿线码头可以不限次乘船。“一票通游”让游客告别了烈日下的奔波、驾驶的劳累,在0.5甚至更低的倍速中,将身心融入扬州的历史人文与城市烟火中。

仪征市

仪征枣林湾旅游度假区内被誉为“苏中第一峰”的铜山,以91.59%的森林覆盖率成为宁镇扬城市群的“绿肺”,天池、千步梯等景观与冠军部落国际营地吸引游客探秘。

千年历史印记:不产铜却铸钱

铜山(又称大铜山)海拔149.5米,是苏中地区(扬州、泰州、南通)的最高峰。铜山,得名于西汉诸侯国吴王刘濞在此“即山铸钱”。吴王因不满汉景帝推行的削藩之策,在封地内厉兵秣马,“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国力大增,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最终被朝廷镇压,身首异处,某种程度上,大铜山是刘濞犯上作乱的历史证明,也见证了周亚夫、贾谊、晁错等汉初名臣纵横捭阖和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

铜山并不产铜,为什么在这里铸钱?明代戴君耀有《铜山》诗:吴濞当年不尽忠,因山鼓铸欲无穷。天知瘠土民思善,从此铜山不产铜。诗人将刘濞当年“不尽忠”与从此铜山“不产铜”联系成了因果关系,这当然是文人的发散思维。事实上在刘濞造反之前,铜山肯定也是不产铜的。合理的解释,这要归功于环绕大铜山的胥浦河,此河通江,西汉吴国豫章郡内有多处铜矿,铜是铸钱的原料,当时的原料运输依赖水路,铜矿石经长江、胥浦河运达,极为便利,因此造成了不产铜的铜山,却成了铸造铜钱的重要基地。

北宋王贯之、明代黄瓒等名臣在此长眠,反映铜山独特的风水地位。民国时期山顶建有准提寺,1925年土匪占据寺庙后被县政府剿灭,并于次年重建,后又毁于战火,现铜山山顶存一“天池”,旱年不枯,涝年不溢,据传为当年准提寺的放生池,为铜山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如今拥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天宁寺在铜山山麓重建,并恢复在唐朝初建时的名称“永和禅寺”,千年佛教文化在此延续。历史上还有小铜山与大铜山麓相连,同为铸钱遗址,但小铜山在20世纪80年代因采石被毁,现仅存深约80米的矿坑。

新时代新生机:“一山一策”焕发活力

进入新时代,铜山焕发新生机,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厚重与沧桑的土地,正被赋予全新的内涵。铜山所在的枣林湾旅游度假区,方圆68平方公里无一工业企业,生态涵养近20年。仪征生物多样性观测二期工程在铜山启动,曾经的工业伤疤小铜山矿坑正在向深潜基地转型蝶变......铜山的故事,在新的篇章中继续书写。

立秋后的铜山绿荫笼罩,百鸟啾啁,绵延的山体仿佛是大地母亲舒展的臂膀,将静静的胥浦河、白鹭湖环抱其中。仪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同志说,铜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1.59%,是宁镇扬城市群中的“绿肺”和一体化区域的核心生态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对山体资源的保护、修复与利用,逐渐呈现出山峦环翠、绿蓝泼墨的湖光山色之美。2024年,扬州实施“一山一策”工作行动,从生态图谱与文旅价值双重维度,对山体进行科学规划定位,实施保护性利用,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因为处于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铜山一直保存得很好。枣林湾旅游度假区规建应急部的同志介绍,铜山已记录有45种植物、16种鸟类,地上哺乳动物种类更多,其中野兔、黄鼬十分常见。

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区域文旅新地标

铜山,这座“苏中第一峰”正通过“一山一策”焕发活力——从生态保护到文旅融合,从基础设施升级到文化品牌塑造,仪征市正全力打造宁镇扬城市群的“绿肺”与文旅新地标。

铜山下丘陵原名枣林岗,解放后修建了枣林水库,是仪征第二大水库,2016年起开始在水库溢洪道入胥浦河段建设园博园,即2018第十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和2021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游客们在“两园”中浏览往返,最喜欢以大铜山为背景拍照,给铜山带来流量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把最美的枣林湾展示给世人,当时仪征把涉及‘两园’的环境整治工作纳入‘263’专项行动,铜山直线距离不到1000米,当仁不让列入其中。”曾任枣林湾管委会副主任的徐朝昌说。

由此开始,在铜山森林公园规划面积4.94平方公里范围内,一条条沥青道路形成了闭环交通,一条条乡村河道变成了景观河道。交通信号灯、道路监控、现代桥梁、公共厕所不断设置,山水交融、自然呼吸、品质居住,一座体育小镇悄然崛起。附近的铜山村里,“农家乐”“渔庄”像春笋一样涌现,吸引着城里人来吃农家饭、摘农家果、捞农家鱼、戏农家水。

仪征枣林湾旅游度假区规建应急部工作人员周钰表示,当下枣林湾旅游度假区正充分利用山高、幽静、原生态的自然优势和铜山体育小镇的配套资源,给予游客曲径通幽、闹中取静的体验。目前已建成登山步道、观景平台、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完成了山体边缘整治。每年尤其是春夏之际,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登山、露营。目前,正全力推进南山路、天池北路的道路改造,完善森林公园门楼、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提升胥浦河水系环境,把铜山打造成一个集生态观光、户外运动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站在铜山之巅,可以亘古及今,遥想千年,更能感受新时代给这片土地带来的安定与繁荣。

通讯员 刘琦 李文亚

扬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荣斌 赵磊 陈源浩 朱季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