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烈士寻亲 | 跨越七十余载的追寻,三江营烈士“观得才”终于找到了亲人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9 15:58:00

近日,安葬在扬州市江都区三江营的烈士“观得才”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成功找到了亲人。江都区大桥镇自2021年开展为三江营烈士寻亲活动以来,相关部门和志愿者不辞辛劳、多方奔走,至今已成功为14位革命烈士找到亲人。

解放三江营烈士纪念碑

在华东野战军第20军60师179团1949年敬立的“解放三江营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烈士“观得才”的名字。然而,依据当年部队登记表的记载,烈士姓名应为“观德才”,他曾是179团5连的一名战士,籍贯为灌云四区杜中心村,亲属名为观德标。“观得才”烈士的亲属还在灌云吗?能否联系得上?为了帮助烈士找到家,江都区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和大桥镇通过多方走访,历时数月,终于找到了烈士的亲属。“观得才”烈士的真实身份也得以确认——江苏省灌云县杨集镇同杨村关德才。

烈士寻亲工作组在烈士家乡灌云县杨集镇同杨村走访

今年5月初,江都区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戴启程在查阅《灌云县革命烈士传》时,注意到书中记载灌云县同兴镇有一位1946年牺牲的烈士“关德才”,与纪念碑上的“观得才”名字相似。经向灌云县烈士陵园核实,确认同兴镇的关德才牺牲时间(1946年)与三江营烈士“观得才”(1949年)不符。

是同一个人吗?为了探寻真相,烈士寻亲专项行动组与寻亲志愿者田安煜前往灌云县,依据“灌云四区”的线索,先后在灌云县的四队镇、同兴镇、圩丰镇、图河镇、东王集镇等地展开细致寻访,均未获得有效信息。考虑到“德”字可能是家族辈分用字,寻访人员就近在东王集镇派出所查询名为“关德标”的人口信息,发现杨集镇同杨村的关德标较为符合,但遗憾的是此人已去世,寻亲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烈士寻亲工作组在烈士家乡灌云县杨集镇同杨村走访

寻访未果后,行动组与志愿者们并未放弃。通过深入查阅地方志史料,发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灌云县划分为七个区,其中第四区公所驻地即为杨家集(今杨集镇),而烈士籍贯中的“杜中心村”,正是现在的同杨村。综合线索,牺牲在三江营的烈士“观得才”的亲属极有可能就在杨集镇同杨村。6月26日,江都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大桥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组成寻访小组,再赴灌云县,在当地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协助下,共同前往杨集镇同杨村,实地确认烈士信息。

在村里,寻访组找到了91岁的老党员、曾任村会计的宋光柱。老人清晰回忆:村里确有关德才其人,关家兄弟三人,老大早夭,老二关德标(已故),老三便是关德才。宋光柱老人讲述了关德才的坎坷经历:1947年,担任本村民兵分队长的关德才,深夜被国民党还乡团抓壮丁,带至灌云县城板浦镇,幸得县城亲属发现并花钱赎回。1948年10月,还乡团深夜闯入关家,将年仅18岁、新婚不久的关德才绑走,自此音信全无。为延续香火,关家将老二关德标的次子关守元过继给关德才的妻子。苦等十余年无果后,关德才的妻子绝望改嫁。

根据部队登记表分析,关德才的入伍时间为1949年1月。彼时灌云县刚解放,局势动荡,推测关德才被抓壮丁后进入国民党部队,后于战乱中回归人民军队。渡江战役前夕,他已成为解放军20军60师179团5连战士,在解放三江营的战斗中,关德才壮烈牺牲,最终安葬于戎家巷。在寻访现场,老党员宋光柱指着身旁一位老人介绍:他便是关德才的继子——77岁的关守元。关守元出生于1949年渡江战役那年,得知继父牺牲地点和安葬地后,老人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郑重表示:“一定要前往三江营,接父亲‘回家’。”这朴素的誓言,饱含对英雄继父的深切思念与敬重,也映射出烽火岁月里无数英烈为家国大义所做的永恒牺牲。

战争年代,不少烈士牺牲时没有留下多少有效信息,甚至有的连名字都没有。为这些烈士“找家”,无异于是“大海里捞针”。为此,江苏省有关部门协调寻亲队伍、基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单位以及媒体和有关社会组织,通过公开征集线索、走村入户摸排、座谈访谈交流、查阅档案史料等方式,汇总形成相关信息数据库。再由各地寻亲队伍按照属地原则,逐条认领寻亲需求数据,有序开展排查工作。

为烈士寻亲,不仅仅是跨越时空的亲情呼唤,更是对英魂的至高敬仰与永恒缅怀,是对厚重历史的深刻铭记与接力传承。每一位烈士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他们的牺牲奉献,值得我们永远感恩与铭记。下一步,江都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将持续推进寻亲工作,汇聚社会各方力量,生动讲述寻亲故事和英烈事迹,让烈士英魂在亲人的缅怀中得以告慰,让伟大的英烈精神在代代传承中熠熠生辉。

通讯员 童露 扬拥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裴睿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