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部剧到一座城:NICE盐城借短剧讲好“城市新故事”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9 15:08:00
当短剧市场成为文化产业的新蓝海,一座城市正以独特的魅力在这条赛道上加速奔跑。盐城,这座兼具生态之美与人文底蕴的城市,凭借多元场景、高效服务与全链条产业支撑,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剧组“回头”,逐步构建起演艺、数字视听、短剧三大文化重点业态,“短剧之城”的招牌愈发闪亮。
场景与服务双加持,剧组缘何偏爱盐城?
“在盐城拍了20多部短剧,成本低、效率高,场景质感还好!”刚完成《双面公子我渡劫》拍摄的制片人马孟超,道出了众多剧组的心声。8月25日,这部短剧在东大门(KK-PARK)国际街区杀青,而这里仅是盐城“影视磁场”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已有40多部短剧在此取景。
盐城的吸引力,首先来自“一站式拍摄”的场景优势。燕舞(大纵湖)剧工厂里,黄包车与民国画报勾勒出老时光的轮廓;潮间带艺术村将先锋艺术与自然肌理相融,成了都市人心中的“诗意角落”;广袤滩涂湿地上,丹顶鹤、麋鹿、勺嘴鹬“吉祥三宝”栖息,尽显世界自然遗产的生态之美。从古韵老镇到现代都市,从人文街区到自然秘境,盐城堪称“无需搭景的天然影视工厂”,实现了“一城千面、一站拍遍”。
服务与效率则让这份吸引力持续升温。“剧组一落地,住宿、场地等需求我们提前对接,让他们专心搞创作。”江苏世纪新城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徐兰的话,道出了盐城的“服务密码”。这种贴心保障,让剧组拍摄事半功倍。数据印证着市场的认可:《长夜渐明》全网热度超3000万,《盖世禁主》5天播放量破亿,《婚姻围城 逆袭主妇》播放量超1.3亿……一部部爆款短剧,让盐城的“性价比之选”标签愈发清晰。
政策支撑更添底气。依托《江苏省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盐城正构建“3+N”数字视听产业体系,从产业布局到载体集聚精准发力,全力打造全产业链生态矩阵。
平台搭台创意唱戏,好故事如何从文字到银幕?
优质内容是短剧的核心,而盐城正成为好故事的“孵化器”。8月下旬,“新芒・盐途有光”影视创投周上,编剧、制片人与网文作家齐聚,在湿地之都捕捉灵感;去年揭牌的江苏网络文学IP孵化中心,已通过“剧有料”创作计划举办8期活动,朗朗、意千重等作家带来沙龙与采风,搭建起文学与影视的桥梁;首届“轻舟计划”中,《候鸟人》《粉墨》等5部融合盐城特色的剧本获扶持,即将开机拍摄……
从文本孵化到影视转化,盐城搭建起全链条平台。网络文学IP孵化中心提供专业团队与空间,“轻舟计划”鼓励挖掘本地自然、非遗与城市风貌,中国网络文学(2024年度)影响力榜发布仪式等重量级活动落地,让盐城成为创作者眼中的“灵感富矿”。“我们希望让创作者与盐城文化深度碰撞。”磨铁娱乐邓立的期待,正逐步变为现实。
影视反哺城市,“短剧之城”如何双向赋能?
当盐城为影视创作提供土壤,影视产业也在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院线电影《从前有个书店》选址潮间带艺术村,导演李小江直言:“这里的人文与文艺气息,与影片气质高度契合。”影片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成了城市的“移动名片”,让更多人“因一部剧,爱上一座城”。
“影视+文旅”的融合更显活力。暑假期间,游客姜付星在燕舞(大纵湖)剧工厂穿上民国服装,沉浸式体验老上海风情:“仿佛当了一回主角!”这种体验感背后,是燕舞集团与上海国际短视频中心的战略合作——升级场景、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文旅生态。而在建的1992影视艺术文化街区,将打造“影+旅+娱+商”模式,让影视资源转化为多元消费场景。
今年,盐城计划创作拍摄近百部影视作品,从《海边的归途》到《海棠未雨春分露》,这些作品将带着盐城的印记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从吸引剧组到来,到培育本土IP,再到形成产业生态,盐城的“短剧之城”之路,正书写着文化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新样本。
通讯员 姚梦 周冬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周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