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色故事“走出”展柜,走进童心|南师大学子解锁红色故事的N种打开方式
来源: 扬子晚报网
2025-08-28 12:08:00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一特殊节点,南京师范大学“星火燎原,长歌寻迹”党史学习教育团通过“沉浸式团课+现场宣讲”的创新形式开展系列活动,传承弘扬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多元互动形式将党史知识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可参与的体验,让红色精神在青少年群体中焕发新活力。
团队以抗战历史为核心脉络,用多元互动形式打造“可触摸、可参与、可践行”的红色课堂,让抗战精神在童心间扎根,让爱国情怀从历史深处走向现实生活。
精心筹备:让抗战记忆“看得见”
为让抗战主题教育更贴近青少年认知,团队在筹备阶段便围绕“抗战精神可视化”下足功夫。以“沉浸式团课+现场宣讲”的创新形式,让红色史料“活”起来。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团队将展馆化作课堂、史料转为教材,结合展品细节与史料,生动讲述陈怀民“鹰若不能搏击长空,不如化为灰烬”、沈崇诲“舍书斋赴国难”等航空英烈事迹;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团队依托新四军抗战文物,系统阐释“坚贞忠诚、英勇果敢、顾全大局、团结一心”的新四军精神,结合历史照片、影像资料解析精神背后的历史逻辑与新时代青年担当,并录制含文物特写与宣讲片段的团课视频,突破时空限制扩大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覆盖面。
多彩课堂:让爱国主义精神“活起来”
在江苏省盐城市东台经济开发区城北社区,南师大学子结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量身设计了“诵、听、寻、悟、唱”五大主题课程,让红色教育既有深度又接地气:
爱国主义诗词朗诵会上,主讲人结合《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长沙》解析红色诗词中的坚定信念与少年担当,孩子们以集体诵读传递壮志豪情;红色经典故事会上,通过12岁雨来、13岁王二小、8岁小萝卜头的少年英烈事迹,贴近青少年认知激发情感共鸣;红色足迹探寻课聚焦“飞夺泸定桥”“遵义会议”等革命事件,以“穿越小提问”将历史关键词与日常经验联结;红军长征精神宣讲,配合纪实视频讲述红军故事,通过《七律・长征》朗诵排演深化精神认知;7月25日的红色歌曲传唱课,以《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合唱、“猜歌名”游戏等形式,让《保卫黄河》《红星闪闪》等红歌旋律传递爱国情怀,一系列活动将抗战精神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可参与、可践行的体验,让红色基因在童心间扎根。
团队以“抗战记忆”为主线,打造了5场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红色活动,让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抗战历史、感悟爱国精神。
硕果累累:让爱国情怀“落得实”
此次社区支教活动,不仅让青少年收获了知识与成长,更让抗战精神从“课堂认知”转化为“日常行动”,赢得家长与社区的一致认可。
“以前觉得爱国、抗战都是很远的事,现在知道升国旗时好好敬礼、好好学习,就是爱国!”史嘉文小朋友的话,道出了许多孩子的心声。“孩子现在会主动讲抗战故事给我们听,还说要帮家里做家务,像红军一样不怕困难。”一位家长欣慰地表示,这样的红色教育让“爱国”不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学得来的具体行动。多位家长呼吁,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活动,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传承红色基因。
社区也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特意发来感谢信。社区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以抗战胜利80周年为契机,让红色文化成为连接家庭与社区的纽带,不仅丰富了青少年的暑期生活,更让爱国情怀在孩子们心中扎下根。“期待未来继续与南师大学子合作,让红色教育常态化、多样化,让抗战精神在社区持续传递。”
从聆听抗战故事到传唱红色歌曲,从感悟精神内涵到践行爱国行动,南师大学子以创新形式让抗战历史“走进”社区、“贴近”童心。团队的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对抗战胜利80周年的深情致敬,更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代代相传,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写下了生动注脚。(通讯员:杨菲琳 李沐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