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名,江苏为证②|匡亚明:从隐蔽战线走出的教育家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27 17:20:00
在当代中国教育史上,匡亚明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这位1906年出生于江苏丹阳的教育家,是吉林大学的重要奠基人,是南京大学改革发展的掌舵人,更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最早倡议者之一。然而,在这位著名教育家的另一重生命轨迹里,还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他是我党隐蔽战线上一位品德高尚、贡献卓著的"大先生"。
1929年春,匡亚明先生(左一)在苏州乐益女中执教时与学生们在无锡惠山合影
白区暗战:四次入狱的生死考验
1926年,年仅20岁的江苏丹阳青年匡亚明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他在白色恐怖下的地下斗争生涯。在长达11年的上海地下工作中,他历经四次被捕入狱的严峻考验,每一次都是生与死的较量。
1927年2月,匡亚明和团部委几位同志在河间路河间坊住处开会时,突然遭到巡捕房搜查,全体被捕。在巡捕房审讯时,他们机智地伪装成不懂事的孩子,21岁的匡亚明只报17岁,其他同志也只报14至15岁。由于敌人抓不到任何把柄,最终通过互济会营救,他们得以脱险。
最后一次被捕尤为凶险。在被长期关押期间,敌人使尽了各种手段,包括利诱和威逼,企图让他变节。但匡亚明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他在狱中坚持斗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才由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设法营救出狱。
匡亚明先生和夫人丁莹如教授
延安岁月:情报整编分析工作的开拓者
1941年,匡亚明来到延安,被任命为新成立的中央情报部第四室副主任,实际主持全面工作。这一时期,党的情报工作正从获取警报性、保卫性情报为主,转向以获取军政战略情报为主。
在李克农部长的直接领导下,匡亚明开创性地在四室内设立了敌伪组、欧美组、党派组等,系统开展情报整编分析工作。他主持编纂的《什么是……》系列丛书,包括《什么是日本特务机关》《什么是CC复兴社》《什么是三青团》等十余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揭露了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
"从《什么是……》丛书中,澄清了大家很多模糊的观念。"原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这样评价。更值得一提的是,匡亚明总结撰写的《论调查研究工作的性质和作用》一文,系统提出调查研究是决定革命行动的依据、是制定政策的基础、是反对主观主义的武器、是产生理论的来源。这篇文章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肯定,被指定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学习材料之一。
匡亚明
教育报国:从隐蔽战线到大学讲台
新中国成立后,匡亚明婉辞了组织上安排的重要领导职务,主动要求到教育战线工作。1955年,他出任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校长兼党委第一书记。任职期间,他不拘一格聘请于省吾、金景芳、公木等著名学者来校任教,开创了为系主任装电话、为教授配助手、为副教授以上教师送工资到家等一系列尊重人才的举措。
1963年调任南京大学后,他同样大力延揽人才。改革开放初期,他率先走出国门考察高等教育,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合作建立了"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开创了中外联合办学的先河。
1983年5月,匡亚明与几位大学校长联名向中央提出《关于将五十所左右高等学校列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建议》,后来的"211工程"和"985工程"正是从这个设想发展而来的。他曾经工作过的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都是首批入选这两个工程的重点名校。
隐秘岁月的智慧:从情报工作到教育创新
纵观匡亚明的一生,从上海地下斗争到延安情报工作,从吉大奠基到南大改革,变化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对信仰的坚守和对事业的担当。
匡亚明在隐蔽战线的工作经历,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教育理念和实践。1931年,他在上海沪东创办江苏省委领导下的博爱学校,早晚两班来校学习的工人达几百人。由于经费不足,他毅然将自己写作所得的稿费捐给学校维持运转。这是他教育事业的起点,也是隐蔽斗争与教育工作相结合的最早尝试。
他曾这样总结隐蔽战线的斗争经历:"在革命生涯中,心中抱定信仰,无怨、无悔,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即使在被自己人误伤的情况下,他仍然说:"我对党和共产主义事业没有任何动摇,党是实事求是的,我没有错,给我平了反。就是那些做错事的人,他们并不是坏人,只是建党早期有的人很幼稚。"
这种宽广的胸怀和坚定的信念,也贯穿于他的教育实践中。在吉林大学和南京大学,他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更注重理想信念的培育。他提出的"四种空气"论——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空气、浓厚的社会主义学术空气、严肃的社会主义文明空气、活泼的社会主义文娱体育空气,至今仍然是高校校风建设的重要参考。
1996年12月,匡亚明逝世。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南京大学出版纪念文集,首次向世人揭示了这位教育家隐蔽战线的传奇经历。如今,南京大学建有"匡亚明学院",吉林大学校园里也立着老校长的塑像。从隐蔽战线到大学讲台,匡亚明用一生诠释了"岂曰无名"的深刻内涵——那些最伟大的奉献,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岗位之中;那些最坚定的信仰,常常绽放于最寂静的长夜之间。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季宇轩
资料图片来源:江苏省国家安全厅、江苏国家安全教育馆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