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如皋这个2500年的古村,值得去走走!

来源: 如皋发布

2025-08-12 15:14:00

在如皋长江镇的杨洲社区,藏着一个“活着的农耕博物馆”——范湖洲村。

2500年的春秋古韵浸润街巷,明清建筑的飞檐翘角诉说匠心,梯青楼的抗倭故事仍在流传,连村里的水系都像银杏叶脉络般,保留着千年未变的肌理……作为2024年新晋的“江苏省传统村落”,这里不仅有15处传统建筑、6项非遗民俗,更藏着传统村落保护与和美乡村建设的“如皋答案”。

8月7日,《中国文物报》第五版

聚焦长江镇杨洲社区范湖洲村

探索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路径

全 文 如 下

(上下滑动查看)

赓续农耕文明 建设和美乡村

——传统村落范湖洲保护与发展的路径

孙霞

中华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传统村落是其历史文化的活态延续之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推进和美乡村建设重要资源的传统村落,其保护与发展,对于传承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绿色生态和美乡村建设,以及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范湖洲村,位于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杨洲社区。其村史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是一个具有悠久而厚重中华农耕文明的古村。 有传统建筑和古迹15处,其中历史建筑11处,如彰显匠心独云的明清建筑玉皇殿、金刚殿,朱氏民居古宅;象征忠贞与美德传承的朱氏贞节牌坊,见证村民世代更迭和生活变迁的龙眼古井、榫卯古井,以及诉说先人抗击倭寇英勇事迹的梯青楼和纱帽石。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民俗6种,如童子戏、竹编蓑笠等非遗和长寿风俗等。

明清建筑——玉皇殿(右)、金刚殿(左)

作为2024年公布的第七批江苏省传统村落,范湖洲拥有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千年肌理”“千年文脉”两大特色。其村名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村落整体呈半扇形分布,村内水系如银杏叶经脉贯穿全境,其格局至今保留完好。范湖洲村民以朱姓为主。据族谱记载,此支脉为朱熹族裔,他们历代秉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儒家耕读传统,爱国爱家,崇文重教,子孙繁衍,如今仍辛勤耕种生活在这片热土上。

明代建筑玉皇殿的屋顶桁檩

在新时代背景下,范湖洲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可持续之道,以及建设和美乡村路径的探索,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基层实践经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以党建为抓手,着力推进“党群联动”模式,加强基层党组织在各项工作中的引领作用。村“两委”班子积极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结合本土文化特点和现实民情所需,注重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民俗活动等形式,如积极开展各类“村游”活动,组建“银龄导览队”“少年解说团”文明实践队伍,将古村故事转化为生动的德育课堂;成立“范湖洲范蠡文化研学会”,吸纳老党员、乡贤与青年志愿者,构建“1+N”文明实践矩阵。这些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村民对于古村落保护发展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激发村民以主人公姿态自觉有效地积极参与村落保护与建设,为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第二,以科学规划为依据,着力保护传统村落肌理的整体性,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打造宜居乡村。范湖洲村落整体格局及水系至今保存完好,可谓“千年肌理”不变。因此,村落中建筑的更新改造均以此水系为规划保护原则。对于尚存的传统建筑采取就地保护措施,在修缮过程中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参照文物保护的方式进行全面维护,力求维持其原貌和历史真实。同时,也把传统建筑周围环境和整体风貌也纳入保护范围,以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延续和传承。如拆除村口的朱氏贞节牌坊和玉皇殿、金刚殿周边杂乱搭建,清理疏通脏臭水道,种植油菜等具有观赏价值的绿植。此外,牢牢抓住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机遇,全面摸清文物家底,并将每个登记在册的传统建筑、古树、古桥和古井等历史遗留下来的物质要素,按照“一处一档”要求建立了完善的保护档案,从而夯实了文保工作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为营造一个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范湖洲把优化村落街道交通、卫生及绿色景观改造等工作,与修复村内传统建筑及古迹保护等文物修复保护结合起来,从文献记载中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手工艺制作等元素,将此融入村落景观设计中,以促进当地文化传承。这种因地制宜的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做法,既保护了历史建筑、牌坊、古井、老树等,又展现出村落清晰完整的生态人文原真本底;不仅满足了村民实际生产生活的需求,而且兼顾了外来旅游者的体验需求。

清代朱氏贞节牌坊

第三,注重挖掘村落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赓续农耕文脉,提升村民文化素质,建设和谐美丽乡村。范湖洲作为江苏省传统村落,崇文重教的“千年文脉”是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挖掘和弘扬优秀本土传统文化,将精忠报国、孝道、邻里互助和诚实守信等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增强村民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比如,通过讲好与抗倭有关的历史文物梯青楼和纱帽石背后的故事,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同时,通过推行“文明积分制”,将保护古建筑、志愿服务等文明新风纳入积分,可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年度积分前十家庭荣膺“古村守护之星”。此外,还经常通过组织讲座、展览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古村落保护工作中来。如通过组织村民参与展现本土深厚地域特色的传统节庆活动、民间艺术表演、文化讲座等,这不仅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使年轻一代能够更好地理解并传承祖辈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从而增强建设和美乡村的内在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

第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促进产业发展,实现村民富裕,打造宜业乡村。范湖洲村地处江海冲积平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植被以农田、竹林为主,全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辅以桑蚕养殖、渔业(草鱼、鳙鱼养殖),而且与邻近城镇的通达性良好,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较为优越,这些为创造宜业生态空间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基础。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们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一是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紧扣农业产业特色差异化发展,结合自身特色物产,如精准化养殖、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加收入来源。二是打造品牌农产品,利用互联网技术及电子商务等平台,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为村落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培育特色养殖、种植基地,打造农耕文化体验游、周末家庭游和研学的文旅产业链,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同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把生态优势、文化特色转化为经济优势。四是强化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外部资源的合作,为产业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一方面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搭建农业科技生产的创新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加强对村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在现代农业及乡村旅游等领域的就业能力。这种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优势,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产业模式,不仅增加了村民对生态文明的认同感,而且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就业。

当下,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范湖洲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在激活传统村落农耕文明的古韵特色的同时,把建设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乡村作为工作总目标,团结一心,久久为功,积极探索更多的保护发展举措与模式,让传统村落范湖洲村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新时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来如皋

不妨去范湖洲走一走

看看老建筑的砖墙

触摸古井的千年苔痕

感受那份“记得住乡愁”的美好

如皋发布

综合中国文物报、长江镇

轻舟荡向湖洲里,

闲拈往事问夷光。

百花洲上百花放,

彼处繁华此清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