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在协同、在联动——全域推进“以港强市”系列评论②
来源: 如皋发布
2025-08-05 15:48:00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港口兴,则经济兴。
7月31日,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指出,要全域推进“以港强市”战略工程,加快建设江海联运重要节点、向海智造产业高地、跨江融合开放门户和宜居宜业生态城市。
令既出,誓必达。如皋,这座盐河运来的城市,南接长江,北迎淮河,东濒黄海,西接大运河。江河海联运,奠定了如皋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这里近可到达辽阔的北方,远可出江入海,外联世界。
以河为脉,通江达海。面对“以港强市”这幅崭新蓝图,敢于斗争、坚忍不拔的如皋人,又该如何执笔、破题、答题?
“聚力抓协同、增活力,打造以港强市联动格局”,市委书记、市长王鸣昊在此次全会上的讲话,为如皋写好“以港强市”文章,落下思变图强的清晰一笔。
01
制度创新
夯实以港强市根基
以港强市、向海图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加速临港产业发展、带动城市飞跃的新实践。今年以来,如皋以改革破题、创新解题,积极开展“以港强市”专题调研、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研讨论证,为如皋高效推进“以港强市”一号工程提供方向和指引。
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在奋力建设“以港强市”的征程上,如皋任重道远。健全全市统筹和要素保障机制,全面推进“以港强市”战略方案实施,高标准完成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编制,推动如皋港区总规调整获批,做好交通、园区、城市等规划编制……一项项正待实施的有力举措,将为“以港强市”一号工程建设扫清制度堵点,当创新要素加速流动而“服务不断”时,发展的浪潮便会奔涌而至。
02
协同发展
拓宽以港强市路径
当我们从高空俯瞰长三角,密集的水网纵横交错,宁波港、舟山港、上海港、苏州港,一个个沿海深水良港、内河港,如同一座座高效运转的庞大机器,彼此勾连畅通,带动长三角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在港口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坐拥48公里长江黄金深水岸线的如皋,又该如何找准港口功能定位,实现从同质竞争到互补共赢的转变?在主动融入南通海洋强市发展大局中,写好“接轨上海、融入主城、联动周边”的文章?
生于江海之滨的如皋人,从不困于低洼。有的只有拨浪弄潮的豪情和向高攀登的毅力。沿江大开发以来,如皋依托长江岸线和深水长江航道等资源禀赋,先后打造了新世纪首家县级一类开放口岸,建成B型保税物流中心、省级化工新材料园区等多个高能级平台,有力助推了综合实力持续攀升。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如皋集装箱吞吐量超30万标箱,外贸进出口额达194.2亿元,增长13.1%。
眼下,协同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在长三角地区,上海港与宁波港、舟山港等正通过资源整合,共同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抢抓机遇,正当其时。如皋将加快推动宏智石化等9个码头提档升级,完成保税物流中心(B型)2.5万平方米仓库建设,加快建设“近零碳”港口,加强与上海、苏州、成渝等区域合作,加快建设铁矿石、粮食、纸浆等大宗货物集散地……通过不断提升港口枢纽能级,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塑造优势、赢得先机。
03
港产城联动
释放以港强市动能
2024年,是长江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2025年,新十年开启。面对生机勃勃的长江新图景,如皋正以“港口+”思维重构区域发展“方程式”。我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港口经济”单点突破,而是通过制度创新、要素重组、功能叠加,推动“港”“产”“城”联动发展,“融”出以港强市、以城促港的新气象。
港产城联动,离不开交通“大动脉”的硬支撑。“八龙过江”格局的逐步显现,给了我们联动的底气和信心。苏通大桥、崇启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3座大桥,让我们丝滑连接上海、苏州、无锡;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北沿江高铁、沪陕高速互通等重要通道,将进一步助推如皋内联外畅、活力竞涌。陆海空并进、公铁水联运的交通格局,将为如皋推动港产城联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港产城联动,港口是枢纽和基点,港与产联动互促,带动城市发展绽放新的火花。经验表明,只有将港口从“运输枢纽”重新定义为“价值重组平台”,才能真正释放“黄金水道”的“钻石效益”。
如皋将树牢全域临港、全域向海意识,强化港城周边板块园区联动、产业协同,大力引培化工新材料、海洋工程等适港产业项目,鼓励森松等企业建强海洋产业创新平台,推动长江“生态岛”及科创智谷EOD项目开发……
来源|蔡梦玉
图片|吴树建 长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