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出了二十六个兵,盐城射阳这家人用热血书写铁军精神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7-31 23:08:00
蔡家三代人合影
在黄海之滨的江苏省射阳县临海镇,有一个普通却又不凡的蔡姓家庭。从1943年至今,蔡家祖孙三代先后有26人投身军营,用热血与坚守书写着“临患不忘国”的忠诚。今年下半年,家族最年轻的一代倪思博正参加征兵体检,让这段跨越八十载的报国佳话在当地再度被传扬。
1943年春,蔡家18岁的大儿子蔡秋明揣着母亲张云香烙的麦饼,加入新四军第三师。八滩突袭战的巷战中,他徒手制服伪军、缴获步枪,在硝烟里践行“临患不忘国,忠也”的古训。1949年渡江战役前,已成为华东警备第九旅政治部秘书的他,参与整理的《部队政治工作要点》,助力政治工作。转业后担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秘书长的12年间,他踏遍全省驻军营地,解决200多个军属难题,其中八成涉及家属就业与子女入学。70岁他冒雪慰问驻苏边防连时,紧握战士的手说:“脱了军装还是党的兵。”这份对军装的敬畏,让晚辈们懂得:忠诚是一生的坚守,如“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般纯粹。
老二蔡见非14岁便显露出非凡担当。1942年日伪扫荡期间,他与弟弟在芦苇荡发现受伤的新四军侦察员,当即脱下棉衣为其御寒,顶着枪林弹雨护送归队。担任苇荡乡儿童团长时,他带着团员在据点周边放哨,用“风筝传信”传递情报,四次遇险却从未退缩。1945年参军后,他在盐警团第五大队任政委期间,于保卫淮北盐场的战斗中左臂被砍伤,仍挺立指挥,保住3000多吨战备盐,用行动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谛。
1943年,14岁的三哥蔡爱民接过兄长们的接力棒。担任苇荡乡儿童团长时,他组织“识字班”教乡亲读书,编创《送郎参军》民谣动员入伍,还在灌溉渠边挖了20多个隐蔽洞供游击队员藏身。从抗大式的二联中毕业后,他成为苏北军区第十一军分区联络参谋。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他带领1200名民工支前,创新“三班倒”运输保障物资畅通。敌机轰炸袭来时,他扑在炸药箱上保护物资,后背负伤仍指挥转移,战后获赠的军用手枪,见证着“利于国者爱之”的赤子心。
蔡家军旅五兄弟
在兄长们的感召下,老五蔡恩治、老十蔡恩泽等兄弟相继穿上军装,让报国情怀如星火般蔓延。这一切的背后,是母亲张云香的无声支撑。她先后送5子参军,将家变成保护干部与伤员的“堡垒户”,1943年至1945年间还组织妇女制作320多双军鞋。那句“我要的是‘军属’这顶帽子”,成为蔡家家训的灵魂,诠释着爱国是“家国相连,甘当基石”的朴素真理。
传承的力量在时光中沉淀。蔡秋明的大儿子成了青海草原的骑兵,蔡见非的儿子在陆军训练场挥洒汗水,蔡爱民的孙子考入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将目光投向苍穹。如今,江苏大学毕业生、蔡恩萍的孙子倪思博说出那句“若被批准参军,定要在军营干出好样子”的誓言,正是这份传承的生动延续。
如今,蔡家故事已成为射阳县的精神教材,被纳入中小学国防教育。每年征兵季,适龄青年都会聆听这些跨越时代的事迹,在“脱了军装还是党的兵”的信念中读懂忠诚的分量。蔡门三代二十六兵的故事恰似一部立体的爱国教科书,告诉我们:最动人的传承,是将“小我”融入“大我”;最厚重的家史,是写在军旗上的永恒忠诚。
通讯员 徐步忠 张同祥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