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江苏

侵华日军驻苏州部队历史档案曝光,战争罪行被作为“功劳”记录下来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5-27 21:38:00

近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抗战文献收藏爱好者张先生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称,最近在整理藏品时意外发现了3份历史档案,包括侵华日军驻苏州的部队第60师团工兵队的《入院患者连名簿》《死殁准士官下士官功绩名簿》以及《留守名簿》。

侵华日军驻苏州部队原始档案曝光

据张先生介绍,这几本名簿记录的均是日军第60师团工兵队这支部队的相关情况,有该部在苏州期间留守人员、患病进入苏州日军医院治疗的官兵信息,也有60师团一部死亡人员的相关信息。

记者注意到,所发现的侵华日军第 60 师团工兵部队原始档案,共一宗合订三册,分别为:《留守名簿》、《入院患者连名簿》《死殁兵功劳名薄》,档案为日文原件、形成起止时间为 1945 年 9 月 1 日至 1946 年间,形态为油印件框格内文字手写填入,部分页面贴附手写纸条进行辅助说明,相关责任项盖有印章。

这些名簿上详细记录了该工兵队官兵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籍贯、职务、军衔等,还记录了多名在苏州日军医院治疗时病亡日军士官的所谓功绩,并多次提及这些人在常熟、江阴、苏北等地参与“清乡”,与中国抗日武装交战。

张先生告诉记者,这宗档案是原侵华日军第 60 师团工兵部队向中国军队投降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日方档案资料。《留守名簿》是日军军方记载部队成员信息的档案,档案内记录日军姓名、籍贯、军职、成员流动(人员转入、转出)等事项。《侵华日军第 60 师团工兵队留守名簿》记录了1945 年 9 月 1 日(调制-即制作、调查)至 1946 年间的部队成员情况。

《入院患者连名簿》记录上述时间,日军工兵队成员住院人员的信息。《死殁兵功劳名薄》记录日军工兵队原战(病)死亡成员,在侵华战争中所荣获“战功”的记录。

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侵华日军序列沿革》中提及,侵华日军第60师团是以第二次编成的独立混成第11旅团为基干,于1942年4月10日编成,下辖步兵第55旅团和步兵第56旅团,每个旅团各辖4个独立步兵大队。

师团司令部驻扎在苏州,师团直属炮兵队、通信队、工兵队、辎重队、野战医院、病马厂等,成军之后被部署在苏州地区,担任沪宁铁路沿线的警备与作战任务,隶属于日军第十三军作战序列。

资料显示,1945 年 9 月 30 日上午 9 时,受降仪式在苏州谢衙前举行,日军第六十师团师团长落合松二郎代表日军向中国军队表示降服,日军投降缴械后,苏州成立了日军集中管理处,收容有千名日俘。关押看管期间,组织日军工兵 1200 余人修复苏州至横山、西跨塘、木渎、光福以及苏州至常熟、上海等地的公路。此后,在苏日俘被分批遣送上海另行处置。

战争罪行却被作为“功劳”记录下来

根据登记时间,张先生推测,这些名簿很有可能是该日军工兵队投降后等待遣返期间留下的。张先生认为,这些明确包含时间、地点等信息的日军军方资料,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唯一性,也是侵华日军在中国所犯罪行的又一铁证。

档案中该部日军的战争罪行,却被作为参战日军“功劳”记录下来,成为“论功行赏”的依据。

比如,日军工兵队档案显示,该部日军本桥 1944 年 1 月至 2 月间 执行输送任务获记“慰劳金”。1944 年 2 月至三月间,参加上海地区(南汇附近)第一期清乡任务 获记“功劳”、1944年 4 月至 8 月间,参加江苏省金山县金山附近七次讨伐(扫荡)清乡 获记“勳功”;1944年 9 月至 1945 年 1 月,金山附近清乡 获记“勳功”;1945 年 2 月 1 日至 25 日,前任务继续,(金山附近清乡)记“勳劳”;其功劳 列次 4 综合功绩等级“勳劳甲”。日军大塚 1943 年 9 月至 1944 年 3 月,因参加常州、无锡地区的清乡任务,获得“功劳”、“勳功”;日军加藤 1945 年 2 月至 4 月间,参加苏州附近常熟、无锡、江阴等地的讨伐(扫荡)清乡任务,获得“勳功”。

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宅巍认为,张先生发现的三份有关侵华日军驻苏州部队第60师团工兵队名簿,记录着日军投降前后部分官兵的病伤、死亡与“功绩”等情况,是日军侵华战争的原始罪证,对于日军投降前后驻华中部队的作战、驻访及被遣返等活动,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1945—1946年间,是日军侵华作战的末期和投洚、被遣返的时期,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属于一个独立的关键阶段。这方面的日军档案文献资料,应当受到重视和利用。

南京抗战史学者胡卓然告诉记者,对于收藏者公布提供的侵华日军史料,学界力求通过科学严谨的分析方法来甄别,才能为抗战史学界提供可靠的研究参考资料。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向社会各界公布找到的侵华日军史料,对于抗战史学界的研究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侵华日军留存的历史文献虽视角不同,但通过和中方史料严谨的比对研究,能够形成更完整的证据链,为抗战史研究提供多维度的参照体系。这些承载着战争记忆的实物与文字,既是侵略罪行的铁证,也从“敌人自供”的视角提供了中国军民坚韧抗争的见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 庆苗苗

校对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