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汇

黄河畔的“种子守望者”︱溯源偏关基地,揭秘康粮集团三十年古法种植的生态密码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9-30 14:54:00

当无人机播撒化肥的轰鸣掠过田野,当现代农业以远超传统作物的产量数据,不断刷新人们对丰收的想象时,在晋陕蒙三省交界的黄河谷地,康粮集团董事长黄德军却带着三十年的执念,守护着一片“反工业化”的农田。

九月的偏关,黍子压弯了秸秆,小米穗泛着油光。来自南京国际医院细胞中心、南京穿透力信息科技、香港高宝乐国际有限公司、新加坡云衡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等康养机构的代表,走进康粮集团位于山西省偏关县的杂粮生产基地。他们踏过布满车辙的山路,在康粮集团负责人、偏关县楼沟乡及农牧公司负责人的陪同下,深入多片种植基地,感受泥土与作物的芬芳,探寻这片土地为何能孕育出“低产却金贵”的原粮,也见证了一位“种子守望者”如何用匠心对抗时代的浮躁。

一、黄河湾的馈赠:净土、净水与古法耕作生态

“这土能攥出矿粒,这水能养出回甘!”,在“忻谷33号”小米种植基地的田边,偏关县楼沟乡副乡长顾升宽蹲下身捧起一把黄褐色土壤,指缝间的颗粒簌簌落下。

远处,黄河支流蜿蜒穿行,水汽浸润着两岸的土地。“我们这儿海拔接近一千四百米,虽然紫外线光照强,受益于黄河流域,每月都有雨,历朝历代种粮从没断过收成,偏关也有“中国糜子之乡”的美称,他语气中透着自豪。更难得的是,偏关境内无大型化工企业,县城工厂距离农田数十公里之外,空气里只有粮食的清香,没有一丝工业异味。一阵风吹过,糜子穗在风中轻轻摇晃,顾升宽随手摘下一串递来:“嚼嚼看,有回甜——普通糜子根本没这味儿。这是黄河和净土共同养出来的底气。”

在这片土地上,唯一的肥料是腐熟的羊粪。黑褐色的粪肥中还可见细碎草屑,与泥土根须早已融为一体。“冬天从农户家收来,发酵数月才下地。化肥催长,把土‘喂瘦’了;我们的羊粪是‘养地’,你看这黑豆,颗粒饱满,煮着能出沙。”顾升宽说。

偏关县健康天下农牧公司的张拥军带考察团来到相隔10多公里外的农田,这里地势更高处,放眼望去,几位老农正弯腰收割高粱、糜子,或在田间脱粒、除草。“基地绝不使用除草剂!张拥军介绍说,康粮用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土种子’,和野草‘脾气’相近,一喷除草剂,全得死。”他指着山坡上那片黑豆地,“这儿地势陡峭,农机进不来,播种、收割全靠肩挑手扛,一亩地比平地多花三个工时。但只有这样,种出来的粮食才‘正’。”

二、十九载的执着:守护372个原粮种子的“基因库”

“种源是农业的‘芯片’,更是健康的根本。”黄德军始终坚信,原生态种子中蕴藏着最本真的营养密码。带着这份信念,他历时十九年,主导收集、保护了372种远古农作物种子,建立起一座集70多种药食同源品种与30余种濒危物种于一体的源生种子博物馆。

“这372种种子,没有变性,没有改良,完整保留了‘生育酚’——这是原粮的基因,也是康粮的基因。”说起康粮种子库,黄德军如数家珍。有些种子极为稀有,他曾为寻一粒种子跋涉五年,最终在一位老农家中觅得,不惜重金购回。

康粮集团董事长黄德军在基地

“我做这行三十年,最初没人理解,说我‘傻’——放着亩产两千斤的杂交种不种,偏要种亩产只有五六百斤的老品种。”黄德军笑着回忆,“小米亩产五六百斤,黑豆更只有百余斤,不到杂交种的三分之一。”早年推广时,农户直摇头:“一亩少收一千多斤,一年白干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与农户签订风险共担的收购协议,建立一整套规范,切实降低农民的种植风险,确保他们不会为追求产量而放弃古法耕作。

在康粮的加工车间,刚脱粒的小米正铺在地坪上晒着太阳。与普通加工方式不同,康粮只去除外层灰壳,保留淡黄色的内壳。“这层壳富含粗纤维和矿物质,不能丢。”黄德军捧起一把成品小米,颗粒虽小,却色泽黄亮,“我们在南京、淮安配备的专用设备,单套价格上千万,只为最大限度保留营养,拒绝过度精制。”

三、从黄河岸到香港餐桌:一碗小米粥的自然馈赠

溯源团成员最期待的,莫过于亲尝一碗当地熬制的小米粥。黄德军舀起一勺,浓稠的粥液挂在勺壁上,久久不落。“我们的小米粗纤维比普通品种高30%,矿物质更丰富。普通小米粥凉了就稀,我们的放半天还是稠的,还能结一层米油。”

“这小米粥凉了还能结米油?在香港从没见过!”香港高宝乐国际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Philip Ma捧着碗,指尖轻划碗边凝结的米油,满脸惊喜。他与新加坡云衡健康管理有限公司(Red Ginger)东南亚总裁LOO Hon Luen专程前来,不仅为考察,更想将这份“黄河边的宝贝”带回国际市场。

“香港人长期吃精米白面,很多人没尝过真正的原生态杂粮。”Philip Ma眼中闪着光,“我们计划先在高端超市设专柜,再进社区做试吃,让更多人把这‘黄河的香’融入日常饮食。”

LOO Hon Luen也感慨:“这次来偏关真是大开眼界。原来粮食可以这样种,五谷杂粮竟能如此讲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华人越来越重视养生,却难觅真正的原生态杂粮。这些‘自然馈赠’带回去,一定会受欢迎。”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国际医院细胞未来中心董事长徐敏感叹:“康粮的原生态农业不是噱头,而是对土地的尊重,对传统的坚守。在这里,我不仅尝到了粮食的本味,更重新认识了五谷杂粮与原粮种子的价值。”

四、原粮的力量:以食为养,守护下一代健康

夕阳西下,黄河水泛着金光,老农扛着农具归家,康粮的运输车满载杂粮缓缓驶出山沟。黄德军站在田埂上,凝望着这片被黄河滋养的土地:“明年,偏关基地要扩到5万亩,我们还要去更多地方找老种子。”

他常说:“五谷为养,药食同源。”为此,他组建医学、药学、营养学专家团队,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结合,研发出40种针对不同亚健康人群的“种子套餐”,覆盖小儿发烧、成人失眠、高尿酸等多种场景的饮食调养需求。

“现在疾病越来越年轻化,有的孩子打胰岛素,小女孩患乳腺疾病。若不改变,下一代将面临更大健康风险。”黄德军语气沉重,“城市孩子要么营养过剩,要么营养单一,外卖快餐严重损害青少年健康。我们推出‘少儿康粮计划’,就是希望1-13岁的孩子能吃上真正的原粮,补全他们缺失的营养。”

实践已证明,术后病人每日摄入10种以上康粮杂粮,恢复速度明显优于普通营养支持。

“最好的粮食,不是化肥催出来的,是时间、匠心和敬畏‘养’出来的。”黄德军说,“这是黄土地教给我们的朴素道理,也是康粮要守一辈子的事。”

五、践行全谷物战略:为国民健康绘就坚实底色

在江苏创立康粮集团以来,黄德军将多年积累的生态种植经验转化为系统化的产业布局。从山西的黄土高坡,到贵州的山间梯田,再到辽宁的辽阔沃野,十余万亩原生态种植基地中,古老的农作物种子在“古法耕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这背后,是康粮集团十余年的深耕细作,更是黄德军“以粮为养、以种为基”健康理念的生动实践。他带领团队构建起从种源保护、生态种植到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的完整产业链,让“原生态种粮”从理念落地为可触可感的健康产品。

如今,企业已在全国布局数百家销售网点,成为践行《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年)》的标杆力量。

“我们做的不仅是农业产业,更是一份守护种源、普惠健康的事业。”黄德军目光坚定,“在国家全谷物战略的指引下,这份坚守与创新,必将为国民健康绘就更坚实的底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毛卫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