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财汇

12天33万亩!海安农险人用脚丈量“丰收防线”

来源: 紫牛新闻

2025-08-19 15:53:00

七八月的海安,骄阳炙烤着大地,田间温度直逼40℃。然而,在这片滚烫的土地上,一群身着“红马甲”的身影却从未停歇——他们是人保财险南通海安支公司的农险查勘专员,正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奔波在水稻田埂与养殖棚舍间,用汗水为农户的丰收愿景筑牢“保险防线”。

夏日的午后,海安大公镇王院村的中国人保良种推广示范方内,艳阳将稻田晒得发亮。农险专员吴昊紧盯着手机屏幕,“耘智保”平台实时跳动着卫星定位图的田块坐标——这是当天最后一处待核验的水稻田。阳光下,他的额角渗出细密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到沾满尘土的“红马甲”上,后背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又晒干。

此时室外温度仍高达35℃。而这样的忙碌,从每天清晨6点就已开始。

眼下正值水稻拔节返青的关键期,海安人保承保的近33万亩稻田进入验标窗口期。公司农险部组建的21人突击队,要在12天内完成全部验标工作,精准对接3万次农户操作。“12天、33万亩、21人”,这组数字背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

天刚蒙蒙亮时,田埂上已出现他们的身影。“早出发能避开正午最烈的日头,但活儿一点不能含糊。”直到夜色吞没田垄,他们才拖着沾满汗水的脚步返程。衣背上的盐渍,是一天辛劳的印记。

“验标时多一分仔细,灾时农户就少一分损失。”吴昊抹了把额头的汗,弯腰在“耘智保”平台上确认最后一个田块坐标。这一天,他陪着种植大户俞某定位完农户流转的1700多亩水稻田,平台上点亮了64个不规则图形——这些闪烁的标记,意味着1700多万株秧苗生长期有了保险护航的“定心丸”。他解释道,田块面积、定位的精准,是后续卫星遥感、无人机查勘高效理赔的前提,“农业保险这‘及时雨’,得先把‘管道’铺扎实。”

比稻田验标更熬人的,是高温天里的养殖险查勘。在农村,家禽养殖同样面临“暑天关”。一旦出现禽畜死亡,及时查勘定损是阻断疫病传播、保障农户权益的关键。

正午时分,吴昊刚结束一片稻田的验标,就接到养殖户报案电话。“先送无害化收集点,按规范铺排好,我10分钟到。”挂断电话,他立即暂停手头验标工作,赶赴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点。

刚靠近收集点,热浪裹着浓烈的病死畜禽尸臭迎面扑来,腐殖质的腥臊味直钻鼻腔,让人本能地后退半步。吴昊熟练地戴上口罩,蹲下身清点数量、标记编号。遇到农户堆放不规范的,他逐一分开摆好,再拍照上传系统。半个小时的忙碌,汗水顺着口罩往下淌,浸得眼睛发疼,他也只能用胳膊蹭蹭。

“现在这盐渍,跟当海军时可不一样。”歇脚时,吴昊扯了扯后背的衣服,上面新结的盐霜泛着白。十几年前在舰上,海水蒸干的盐渍是咸涩的海风味,带着浪涛的清爽;如今晒在身上的盐渍,混着汗味、泥土味,偶尔还沾着收集点的腥气。随后,他用收集点消毒剂就着旁边的水龙头清洗下,又匆匆赶往刚刚验标未处置完的稻田。

忙完所有工作,往往已是繁星满天。吴昊拖着灌了铅的腿回家,连妻子念叨的“苏超盐通大战赛”都提不起劲,“倒头就睡,梦里都是田埂和收集点的影子。”

这支21人的队伍里,每个人都在演绎着“战高温”的故事:女专员接过住院同事的片区任务,对着地图一遍遍电话确认田块位置,硬是在三天内摸清了所有大户信息;后台保障人员的办公室灯光常常亮到凌晨,只为确保验标提交数据符合农业保险承保系统要求、出险报案调度渠道24小时畅通……

烈日里,海安人保财险农险查勘专员拧成一股绳,把“独当一面”的能力与“携手攻坚”的默契,写进了33万亩农田的保障清单里。他们用坚守诠释着保险人的初心,用汗水守护着“三农”的希望。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