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花烂漫,处处游人涌动。遍布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建筑遗产的江苏大地上,春花+古建成为出片顶流。花园城市久久为功的建设与管理,建筑遗产步履不停的修缮与利用,共同造就了这般胜景。让我们跟随春花的指引,一路赏读城市与建筑。同步关注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华日报视频号欣赏大美影像,参与新华日报微博话题互动#pick春日花花与古建最美组合#,为飞檐翘角与繁花相映之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call!
常州的“红梅”,总是馥郁如诗,藏着千年风骨,绽放至今。梅花开过,又随春风,零落成泥;梅的香味逐渐消散,梅谢樱开,再引人来。红、黄、白、粉色彩不断,“环抱”着千年历史的红梅阁,掩映着文笔塔耸立于时光深处,彰显着自然与人文的相得益彰。
35岁的刘超踩着细碎的梅影,轻叩红梅阁斑驳之门。于他而言,三十年前,跟随幼儿园老师第一次踏足红梅阁,“红梅”已化作丈量岁月的尺规,总要在开春之后来此一观。
彼时,梅香漫过青石阶,他在雕花漏窗前驻足,看阁外古梅如何将虬枝探向时光褶皱,任那些被风雨蚀刻的木纹,将古风今韵悄悄揉进常州的呼吸。
“幼时不知‘红梅’韵,如今才懂文化魂。”刘超告诉记者:“红梅阁不单是楼阁,更是常州人写给春天的长信,字字凝香,岁岁舒展。如今,当樱花接替梅香,开遍红梅阁周边,春天的气息便浓得化不开了。”
清代诗人赵翼曾以“红梅一树灿如霞”盛赞此景。始建于唐昭宗年间的红梅阁,几经沧桑,在宋代改为贡士试院,后变为道院,又在清代中晚期被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保持原有风貌基础上重建红梅阁,阁高17米,建于两米高的土台上,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下有回廊,斗拱翘角,气势壮观。如今的红梅阁,屹立于常州第一园林——红梅公园东南隅,四周原筑垣墙,现已改为石栏杆,更添一份古朴与雅致。
“红梅阁的定义已然超越了一座寻常的古建筑,它是常州历史名胜的一支标杆与文化符号,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常州天宁胜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品牌宣传经理秦华说,在这里,人们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回归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而那些关于红梅阁的传说与故事,也将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发珍贵与传奇。
站在红梅阁前,仰望古建固然美好,登临不远处的文笔塔,则更具诗意。在文笔塔内,看着红梅阁掩映泛绿的春色之中,更有樱花点缀,美不胜收。
有着1500余年历史的文笔塔,始建于南朝,原名太平讲寺塔。据《常州府志》载:“相传塔为郡中文笔峰,每祥光腾现,辄开巍鼎之先兆。”在北宋大观年间,常州进士多达53名,占比超六分之一,皇帝遂将太平讲寺塔更名为文笔塔,千百年来,此塔便成为常州文人心中的笔魂。
传说未必可信,但常州的文气的确十分鼎盛。唐代至清代,常州走出了9位状元,1359名进士,以及众多各界杰出人才,文笔塔也成为常州人文荟萃的象征和缩影。
晚清时期塔身损毁,1982年经政府与民间合力修复,古塔重现飞檐挂铃、风铎清音的盛景。春日登塔远眺,红梅阁掩映于新绿之间,樱花如霞点缀塔畔,游客纷纷举起手机,将“文笔穿裁锦绣春”的画面定格。秦华感慨:“塔顶轮廓灯亮起时,古塔与都市霓虹同辉——这是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暮色中,文笔塔亮灯,晚樱在光影中流转如星河,梅香犹在鼻尖,樱瓣落满衣襟。“在塔下给孩子讲常州状元的故事,就像触摸到这座城的文脉心跳。”刘超的话道出了常州人的骄傲。
当古建与摩天楼同框,当赵翼的诗句化作朋友圈的九宫格,龚自珍笔下“天下名士有部落”的盛景,正以新的姿态,在这个春天里生长。
监制:杭春燕
策划:王晓映
本期统筹:杜雪艳
采写:徐维庆
摄像:朱峥辉 吴润泽 王韬嘉(实习生)
视频文案:吴盈青
剪辑: 陶蓉
配音:董双
美编:郑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