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未觉盛夏绿意尽
初秋清凉渐从容
岁时相融来“避暑”
尽览好风光
苍翠绿、金箔黄、雪山白……
各种丰富的颜色既独立成画
又在历史与自然的协调中完美融合
它就是
“世界现存最大古典皇家园林”
——承德避暑山庄

地处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
过渡地带
在承德 我们望见长城内外
南北胜迹 融合佳话

探索古人
“妙造自然”的建筑智慧
走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生动画卷

位于木兰秋狝必经之地
向东可连通东北
向北可沟通蒙古
向西北可联络蒙回各部
它在清代诸行宫中脱颖而出

公元1703年
热河行宫得到了大规模建造
公元1711年
热河行宫被正式命名为
避暑山庄
园林之美:虽由人造 宛自天开
康熙皇帝关于“芝径云堤”的一首诗中
提及了选址山庄的缘由
“自然天成地就势 不待人力假虚设”

艺术化的水利工程
是避暑山庄湖区造园的重要手法
以水心榭为例
底部是八孔水闸
上部营造了亭榭
兼顾物用与美观
作为一组偏转轴线设计建筑
它巧妙连接了宫殿区与园林区

清康熙与乾隆
将我国南秀北雄之胜景
融于一园之中
合称“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体现了“园林文化”与“和文化”的结合
建筑之全:兼收并蓄 遐迩同风
避暑山庄四面山峰上
有12座风格各异却相得益彰的建筑
融汇了多民族建筑风格
见证了多民族文化的和合共生

寺庙建筑群以山庄为中心
形成拱卫之势
至今仍保存着大量殿堂文物
是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实证

普宁寺
位于避暑山庄北侧
前半部分采用轴线式布局
后半部分以大乘之阁为圆心
主要采用中心式布局
整体采用“前汉后藏”布局形式
是外八庙中的“空间融合典范”
礼乐之合:
严谨交织自由的空间布局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梁思成

烟雨楼
位于青莲岛上
经由一条偏转曲桥与陆地连接
细雨氤氲之时
登楼远眺 水天一色

澹泊敬诚殿
始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
改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
在功能上对标紫禁城的太和殿
布局规整 装饰古朴
它曾见证土尔扈特部的万里东归
迎接六世班禅从远方而来
是清代许多来访与朝拜的会面地

在避暑山庄
规整对称的建筑与自由布局的山水景观
协调共存
这两种空间的结合正代表着
中国传统文化中
“礼”与“乐”的融合
关于“融合”的意义
于百年流转中
逐渐凝固在建筑的造型与色彩里
在此处
望长城内外风华
感民族和合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