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59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1232.7公里,其中2023年新增运营里程884.6公里。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网规模不断增加、运营年限逐渐增长,设施设备老化、人流密集等问题逐渐凸显,加之极端灾害天气频繁出现,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形势日益严峻复杂。
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者,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佘才高建议,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防范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患于未然。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运营面临多重挑战
佘才高分析,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应对极端灾害天气的综合能力不强。”他说,近年来雨雪冰冻等极端灾害天气多发频发,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对此非常敏感,极易出现接触网覆冰、轨道结冰打滑、异物侵入轨行区等风险隐患;同样,在空间封闭的地下线,一旦发生超出其设计能力的洪涝灾害袭击,疏散难度高、抢险救援困难的问题也很突出,极易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事故。
设施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不足也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备的稳定运行是保障乘客乘车安全的重要条件。目前,随着系统老化问题的逐渐凸显,各类运行故障时有发生,加之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资金不足,很多老化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根本性的解决,导致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存在短板。特别是与行车密切相关的车辆、信号、接触网等关键设备智能化水平不足,实时监测、自动判断、主动保护等功能欠缺,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下设备运行可靠度不足,甚至关键时刻可能出现失灵失效的问题。
此外,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安全环境管控机制不完善。佘才高说,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串联着城市的各个部分,沿线环境复杂多样,临近的设施、绿植、建设活动等都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安全运营。他注意到,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安全环境管理涉及不同主体,需要多方协作,但目前多方联动共治的工作机制还不完善,各方的治理责任划分、协同处置模式仍不明确,缺少消除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安全隐患的管理合力。
建议顶层设计、多部门协力,提升地铁本质安全
为此,他建议强化政策引导,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建议国家层面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战略规划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围绕其工程建设和运行质量,由发改、住建、交通等部门统筹协调建立以城市轨道交通经营单位为首的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提高建、管、养安全标准化水平。
强化协同保障,提升安全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建议依托大数据、智能移动终端等技术,统筹与城市轨道交通密切相关的多部门,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状况集中进行分析研判、预警发布、审批监管等,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全过程、全网络监测预警,构建精准感知、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安全风险监测防控网络,共同构建起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的防火墙。
强化联防共治,保障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环境安全。建议探索构建由地方人民政府承担属地治理责任、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承担产权范围内治理责任的联防共治机制,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沿线临近设施及绿植侵限问题、沿线随意堆载问题、上跨设施及作业安全隐患问题开展系统有效的治理。
强化财政支持,助力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发展。需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财政补贴长效保障机制,明确补贴的资金来源、补贴比例和运作模式,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施设备科学有序代际更新,防止因设备大中修、技术改造等资金不到位导致设施设备带病运行,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安全发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石小磊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