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内源、减外源、扩生态……江苏治太摸索出一条有效路径,共护碧波万顷
来源:紫牛新闻
2024-03-07 11:35

初春时节,虽然还有些寒意,但太湖沿岸满眼青绿,湖面上碧波荡漾,只要有游船开动,就有成群的红嘴鸥围着游船盘旋、俯冲、捕食……游人投食,人鸥互动,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

图片

太湖治理,国之大者。2023年,江苏印发《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细化分解100项具体任务,将“路线图”变成“施工图”,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开展治太工作。一年间来,太湖治理成效显著。湖体水质实现新改善,指标达到2007年以来最好;蓝藻防控实现新成效,藻情达到2007年以来最轻;流域治理实现新提升,重点断面优Ⅲ比例达到2007年以来最高。太湖蝶变,背后有何妙方?近日,记者跟随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专题采访组进行了实地探访。

“组合拳”清内源,太湖重现碧波万顷

在无锡,沿太湖走访,处处是公园,生态持续恢复,如今的太湖重现碧波万顷。

“你们看,船尾带出来的水花,晶莹剔透,和自来水一样清澈。”在前往梅梁湖的“锡水3号”船上,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太湖处处长罗清吉介绍了太湖这些年治理相关情况。他说,2007年,太湖水污染达到了峰值,无锡太湖蓝藻突然暴发,数百万群众遭遇饮水危机。小小蓝藻,产生了如此大的破坏力。痛定思痛,江苏开启了一场持续10余年的太湖蓝藻“围剿战”。2022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印发了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首次对太湖治理提出了“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态支撑、长三角区域水安全保障重要载体、全国湖泊治理的标杆”等3个重要的功能定位,并将太湖治理目标从“两个确保”提高为“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提高流域防洪保安和水资源配置能力”。2023年,太湖水质藻情达到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连续16年实现安全度夏。今年治太的目标是:太湖湖体总磷平均浓度力争达到0.05mg/L,湖心区水质保持Ⅲ类,西部湖区水质持续改善。

“看不到蓝藻,闻不到臭味,这是治太最为直观的目标。”无锡水利局副局长兰秀凯介绍,太湖地跨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水域面积2338平方公里,常水位下水深1.89米,库容44.3亿立方米,属典型的平原浅水型湖泊,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流域水资源调配中心、洪水集散地和水环境“晴雨表”。无锡地处太湖西北部,拥有太湖水面面积近600平方公里,占全湖总面积的25%;拥有太湖岸线142公里,约占沿湖总岸线的三分之一。太湖流域工农业生产非常发达,多年来因经济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污染物大量入湖,使太湖水体长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这是太湖蓝藻暴发的根源。每年夏季,因受东南季风影响,整个太湖的蓝藻随风向太湖无锡水域迁移集聚,加之无锡沿岸湖湾众多,岸线绵延曲折,蓝藻易进难出,使得无锡成为太湖蓝藻暴发的重灾区和打捞的主战场。当前,治理太湖需要严控外源削减内源,蓝藻湖泛防控和生态清淤则是清内源的重中之重的工作。这些年无锡加强了科技创新研用,在贡湖、梅梁湖、竺山湖等水域共设置111.6公里离岸围隔;建成锦园、十八湾、张桥港、符渎港、庙港、八房港、拖山岛等区域共11座加压控藻深井。

图片

站在船上望去,加压控藻深井旁的三段围隔,像一个爪子一样延伸至外太湖。这些围隔的作用,就是对水面蓝藻进行导流,让它们流进控藻深井中。蓝藻大部分属于微囊藻,其流入深井以后,70米的深井压力可让蓝藻伪空胞破碎,使其密度变大。然后就会自然地沉到湖底,降低水面蓝藻繁殖密度,防止近岸大面积发生蓝藻水华。

兰秀凯介绍,11座加压控藻深井每天可以处理100吨藻水。此外,无锡还在太湖沿岸建了13座藻水分离站,把湖面上的蓝藻集聚的水抽上去,通过泵、管道输送到藻水分离站,把蓝藻过滤下来,脱水形成藻泥,最终进行焚烧发电。每个藻水分离站每天分离能力约5000吨,13座基本上一天可以分离藻水6万吨左右。过去每年蓝藻打捞量达到200多万吨,2023年只有54万吨。离水源地较近的贡湖湾新安藻水分离站,自2007年蓝藻打捞治理以来,首次实现蓝藻零打捞,这也是太湖蓝藻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的生动写照。

图片

“太湖治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清淤也非常重要。”兰秀凯表示,打捞蓝藻只是第一步,蓝藻“病灶”还在湖底淤泥。在2017年之前,无锡完成了太湖第一轮清淤,总共清淤方量为3060万方。新一轮太湖清淤将持续到2030年,总共要清淤3456万方。2023年10月,集生态清淤、淤泥固化、尾水处置于一体的智能高效、绿色环保的新型清淤装备投入使用,所有工序湖面上完成,更加高效环保。无锡还在积极探索淤泥资源化利用途径,推进利用清出底泥恢复湖滨湿地带,突破淤泥出路瓶颈。同时按照“常态+应急”相结合模式,对入湖河口、湖泛易发区及时开展应急清淤,减少湖泛发生概率。

探索流域联保共治新路径,全面消减入湖污染源

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对流域水环境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实现国家对太湖治理的新定位、新要求,应对太湖治理的新挑战、新形势,江苏按照“控源减污、生态扩容、科学调配、精准防控”系统治理思路,在强化流域联保共治,充分发挥太湖生态支撑作用,树立全国湖泊治理的标杆上下功夫。据介绍,清内源、减外源、扩生态,这是多年治太摸索出来的一条有效路径。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从湖体治理向流域治理转变,注重上下游统筹治理。

图片

江苏太湖沿岸各地以河流为抓手,对40条河流“一河一策”编制水质达标提升方案。突出抓好洮滆片区综合整治,一体推进洮滆片区产业转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努力打造太湖“前置库”“净化池”。出台滆湖长荡湖系统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洮滆片区清退圈圩3.22平方千米,恢复湿地3.59平方千米,滆湖清淤395万方。针对长荡湖治理,常州市金坛区投入70多亿,打出了一套退人退企、清淤退渔、生态修复的“组合拳”,对沿湖3600余户村民实施动迁,完成清淤700万方,6.8万亩网围养殖全部清零,建设生态浅滩12千米。2023年,长荡湖水质首次提升至Ⅳ类,总磷、总氮同比分别改善21.2%、25.3%。

长荡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应急管理和生态环境局局长陈辉介绍,今年还将在长荡湖西侧建设生态缓冲区,通过种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等对进入太湖的水进行前置净化。

除了流域水环境治理,沿湖各地还从工业、农业、城乡生活等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污染治理。

图片

江苏南方精工股份有限公司为机械加工行业企业,其主要涉磷工艺为切削加工。2023年,该公司重新改造了雨水收集系统及多功能物联井,并建立实验室,利用快速检测仪对雨排口总磷检测、污水口在线监测监控,有效避免了污水跑冒滴漏,提升了初期雨水收集能力。该公司还将抛窜清洗工段清洗粉已更换为无磷清洗粉,配套建设了中水回用设施,一年时间减少了磷排放1200公斤。

常州经开区横山桥镇的万洋科技众创城项目,预计今年12月投入使用。据悉,该项目片区原本有250家“危污乱散低”企业,现在已经全部撤除。重新规划后,引入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应用等绿色产业,预计亩均税收将从不足5万元提升到30万元以上。

图片

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太湖生态岛金庭镇南部,三面环山,南临太湖,背倚缥缈峰,是西山最大的湖湾,亦称九里湾,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此避暑消夏而得名。在这里,总投资8400万元的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营,在3.3公里长的消夏江边已建设0.4公顷雨污水截留湿地、2.6公顷强化型垂直流湿地、12.5公顷浅滩湿地,治理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面源污染。农业面污水得到全面收集涵养,目前湿地出水水质优于地表III类水标准。

据悉,新一轮太湖治理,沿湖城市全面推进太湖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全力推进肥药减量增效、生态健康养殖等。推广“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养分再利用”的种植模式,完成高标准农田生态化改造1.18万亩。推动太湖流域一、二级保护区直播稻逐步退出,全年控减直播稻41.2万亩。提升肥药质效,2023年流域化肥、农药使用量有望较2020年下降2.0%和1.5%以上。

江苏句容陈庄村位于茅山山脉九龙山深处,村庄下游李塔水库是句容备用水源地,属于太湖流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区。全村面积215公顷,拥有完整的浅山生态系统,面积超过150公顷,野生生物多样性丰富。村庄现有农户88户,常住人口230人。目前,该村正在推行自然农法种植。

图片

“自然农法,强调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学物品种植农作物。”陈庄村自然农法农副产品合作社负责人张剑波介绍,2017年返乡开始学习这项技术,并在村内村外自发推广。他还利用发酵床养殖,鸡圈鸭圈一点异味都没有。此外,村庄水环境水质总体由Ⅴ类逐渐转为Ⅲ类,磷浓度优于地表Ⅲ类水标准,氮负荷削减30%以上。水质改善后,到了春夏季节,村里能看到70多种蝴蝶,特别美。

扩容生态,把太湖流域生态底色绘得更“绿”

江苏还在生态扩容上下功夫,通过“加大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式,把太湖流域生态底色绘得更“绿”。

图片

在太湖西岸的宜兴双桥港湿地,生态池中“水下森林”郁郁葱葱,水杉挺拔伫立岸边,游人在草坪上露营,惬意悠然。“过去,这里是太湖蓝藻打捞的临时堆放陈藻池,污染严重。这几年经过水生态修复,环境转好,来玩的人越来越多。”双桥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佘亚勇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见证了太湖沿岸的改变,就连村内的生活污水,也能和城市一样,也都纳管集中处理了。

无锡市宜兴生态环境局局长孙列锋介绍,沿太湖水生态湿地群建设是宜兴市“一圈一带一区”生态治理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太湖西部区生态缓冲屏障的重要举措。工程建设从内源清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3个方面同步开展,对原太湖岸边10个陈藻塘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实施沿线水生态环境提升工程、环保清淤及淤泥脱水改良工程以及生态湿地建设工程,极大改善了宜兴市入湖渎港沿线生态环境。项目总投资约1.1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环保清淤约42万方,污水处理约50万方,湿地建设约33万平方千米。目前,项目已基本完成,已打造成为一条集游览观光、水环境质量改善、生物多样性提升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绿色走廊,成为了吸引游客驻足拍照的郊野公园。

位于太湖边的江苏神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将收集的秸秆、杂草、树枝送到农场协同处理资源化利用中心,揉丝粉碎,高温无害化处理,深度发酵,制成有机肥料。如今,该公司的农场有机肥替代化肥率达100%,农产品品质大大提升。“秸秆芦苇含碳量高、含水分低,蓝藻含氮高、含水分高,通过协同配比深度发酵后,形成富含氮磷钾的有机肥,可以用于网上销售,也能供周边农场和我们自己的蔬菜基地使用,年产值能达到三四百万元。”公司技术总监寻立之说。

在江阴白屈港流域、绮山湖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不仅吸引来了珍稀鸟类,更引来了极具潜力的科创企业。“引江济太”江阴段EOD项目分为三个生态治理类项目和两个科创文旅类项目,总投资29.06亿元。“EOD模式将环境治理类的项目与周边产业开发的项目打包,靠生态、产业谋划发展。”无锡生态环境局财审处副处长潘瑶介绍,未来,第十三届江苏省园博园和绮山湖科创谷(一期)项目建成后,获得的收益可以反哺之前生态治理上投入的资金,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图片

苏州市吴中区太湖生态岛作为江苏首个以立法形式保护的太湖岛屿,创建了全省首个综合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示范基地。“企业造成生态损害后,可以在太湖生态岛上进行异地修复。”苏州市吴中生态环境局法制宣教科科长贺亮介绍,通过实施清单“双向匹配”机制,以补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等方式开展替代性修复。目前,基地共落地修复案件45件,涉及修复资金约226.4万元。如今,岛内居山湾从废弃矿坑变成绿意盎然的碳汇林,金庭苑公园也从年久失修的池塘变为新晋网红打卡点。此外,苏州正在引导一例生态环境破坏案件落地太湖生态岛,其判决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可以用于打造消夏湾生态缓冲区二期项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曹卢杰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