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凉夏
走进沈行工笔下的江南油画,温润而典雅,轻盈而迷蒙,如诗又如梦,仿佛走进人们心中的江南。那变化无穷的绿色,饱蕴艺术家丰沛的情感,又与其他各种色彩一起营造出和谐之美、朦胧之美,一起奏响色彩的交响乐。“我80岁了,最近老生病,等身体好一点,我还想再出去跑跑,从思路清晰度上讲,还想再画,还想有更多的进步。”近日,在他南京的工作室,温和儒雅的沈教授对记者说。
《小镇春深》
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普通人的生活
小镇春深
成名作《小镇春深》,这幅影响力较大的作品于1984年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获评优秀作品。201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美术馆办大型回顾展,点名《小镇春深》参展,“展出后我在东方台新闻节目里看到这幅画,镜头对着。某种意义上,这是对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国普通百姓生活改变的一种真实的记录。”沈行工告诉记者:其实,在这之前,自己画过人物更多、构图更复杂的《月桥镇的早市》,视觉中心是一窝毛茸茸的小鸡,卖小鸡的老农头戴斗笠一手夹烟一手拿着钞票,不见面目却可见怡然自得;一位老太略带喜悦地看着小鸡,后面一位青年张望着,旁边围着挑担的、提篮的、拿扁担的、背背篓的、抱娃聊天的……好一幅人来人往的早市图。还有一幅《渡口细雨》,河边草地上,站着四个打着伞的农妇,其中一位扎着辫子的姑娘回眸笑望,另外三位则看着对岸的青山和眼前的河流,似在闲聊。画面透出湿润的江南气息。这两幅画“都是改革开放初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也是我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早期作品,记录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普通人民生活的真实场景。”
渡口细雨
出生于宁波的他,对江南的生活比较熟悉,读研时候经常去苏州写生采风。画《月桥镇的早市》,他为搜集素材去了七八次。月桥镇在哪儿?他笑着回答:并没有月桥镇,这个古镇是甪直。我画的是真实的场景。当时我们去写生,就住在小镇上,木板的民居,二楼,木板隔起来的房间,早晨四五点钟楼下就很热闹了,熙熙攘攘,我打开窗户就能看到类似的场景。“可能你看到这样的场景,也会很感动,但是要把这样的场景变成作品,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要搜集很多素材,我要塑造一些典型人物,也没有更好的工具、先进的照相机之类,主要靠画速写,用比较差的相机拍黑白照片,回来自己冲洗。画这样写实的作品,全凭基本功。现在都可以用幻灯打上去。那时候,采风靠两条腿,搜集资料靠两只手。”遗憾的是,当时他画了大量的素材,没有保存好,到处扔。“幸亏我当时留下了一张《月桥镇的早市》很好的图片,摄影师拍了一张大的反转片。2014年我在中国美术馆办展览,《月桥镇的早市》这样的画借不到。办展览是一件非常重的任务,但总算在学生的大力支持下办得很好。”
《小镇春深》画了两稿,1983年画的第一稿留在了江苏省美术馆。第二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征稿,“第一稿还是觉得表达得还不够充分,感觉自己还有些想法没表达出来,就画了变体画,人物、位置、方向都有些改动,送到北京展览。题材是取之于非常普通的生活,在苏州小镇采风写生过程中,有时在巷子里走来走去,就能看到《小镇春深》里面的场景。一个裁缝摊,几个女孩子围在那里。我其实很愿意画这种普通人的日常的生活,这才能更真实地反映社会的现实,更能传达人民的心声。”他为此写过一篇心得体会,里面说:伟大时代前进的脉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跳动着,都是很普通的人,普通的小镇姑娘、普通的农妇,在他们身上,折射出时代面影。这样的人物画,“也是一种很自然的出自内心的有感而发,其实我画了至少几十幅。”
那后来为啥要转向风景画、静物画的创作呢?
江南难画
江南风景蕴藏着尚待开掘的美感
熟悉的题材为啥没继续画下去呢?因为,渐渐地,他不再满足于这样“朴素的写实主义”。
那时他常去苏州,周边的甪直、车坊、锦溪、唯亭,服装很有特色,女子会用包头巾,他还到农民家里买了一套带回来,绘画时让模特穿上。但渐渐地,他觉得“朴素的写实主义不能很充分地表达我对绘画的形式美感的追求和表达,后来我就在形式处理上有些改变,比如《秋晴》,画两个中年农妇,后面挂着花被单,用比较强烈的色彩对比来塑造人物,和早期的写实不一样,更注重形式美感,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追求。题材还是水乡人物、水乡风情,表达方式上更具有个性化、风格化的倾向。”这样的创作也得到了一些鼓励和肯定,他想:也许这是合适的吧。从那时开始,他尝试风景和静物的创作。
秋晴
90年代的后期,再去甪直,看到当地的生活状态已经发生改变了,生活中很少能看到年轻姑娘有以前的服饰了。“我当时画的是真实的,她们就是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服饰,但是后来就没有了,你现在去看甪直,划船的那是演出服,文旅项目,并不是生活的常态。但是我当时所画的是生活的常态,我会到农民家里去,她们就是这样的生活。我觉得只有这种真切的感受,画出来的才能打动人,现在的甪直跟城市没啥区别。如果让我继续靠这个为艺,主观编排,不如当时来自生活的真实感受来得顺畅。这是一个原因。”
雪后初晴
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在创作形式上有了更具个性特色的追求;另一方面题材上也有考虑,“江南风景蕴藏着尚待开掘的美感,一般人说江南是很美,但是江南难画,要不就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大家已经画了无数遍了;要不江南四季如春,绿油油的。我通过常年多次的观察和体验,发现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挖掘的题材。”他让记者看墙上挂的一幅雪景画,“比如雪景,江南的雪景有一个特色,跟北方不一样,不像北方整个的空气冷,一坨一坨积下来,树上挂满雪;江南的树上很少有积雪,挂不住,地面上有雪,树枝上的雪早就飘落了,小池塘里也不一定结冰,照样会有倒影。江南的风景有自己的特点。翻过一个坡,可能看到不一样的场景。江南的山,不是险峻高拔,而是蜿蜒起伏,线条比较柔和。茂盛的植被随着季节的交替而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并不太高的山岭通常会有农舍和坡田镶嵌其间,带有比较多的人间烟火气。”他画了很多江南风景,都带有这样的特色,“你不觉得那是神仙的境地,那是日常可见可亲的烟火人家,可以居住的,可以生活的,我从这个角度挖掘。”
锦绣家园
令人迷醉的,还有其画作的色彩感。谈及此,他有点兴奋:“我在绘画形式元素上关注最多的,就是色彩,我对色彩特别感兴趣。如果说各画种的区别,油画色彩的饱和度和表现力是最强的。在这一点上它比其他画种强。色彩丰富、复杂、微妙。”近期创作,他把大量精力在研究色彩上。“你看我身后画的南京近郊谷里,很平凡的风景,谷里的秋天,我的学生庄重在那儿有一个工作室。我到那儿看到这样的秋景,这个颜色非常微妙,灰调子,不是简单的金黄调子就是秋天,有时秋天可以是朦朦胧胧的秋意。”他特别擅长灰色的运用。“最讲究的是色彩的微距。我常教导学生要懂得油画色彩的表现能力,要训练出眼睛对色彩的微弱距离的辨别和表现力。”他又指点着身边的白色,“墙面的白颜色,橱的白颜色,画框的白颜色,都是白,但是是不同的白,对油画来讲就是不同的颜色。同样的枯枝、树,近处的远处的,不同的树种,也是有不同的颜色,包括江南的绿色,也是很丰富多彩,各种各样的绿。正由于江南物产丰饶繁多,一年四季有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呈现的颜色虽然以绿色为主,但不是简单的同一种绿,而是复杂的几十种绿,可以在一幅画面里表现出种种不同明度、不同纯度及不同冷暖的绿,把色彩的交响性表达出来。有的人可能没想到,我在用绿色的时候,并不是用颜料里刚刚挤出来的绿色,也可能是用黄颜色和蓝颜色调配的,哪个黄哪个蓝调出来都不一样,有的时候可能要加一点紫色,甚至于加一点红色,才会出现那样的绿。”
难忘苏天赐
半个多月的写生留下一辈子的影响
在艺术道路上,苏天赐的出现对他影响至深,“无论是题材、对待生活的态度、创作方式、审美追求,对我都有很深的影响。”
1990年在苏南乡镇采风写生
1979年春天,入校不久的沈行工等几个研究生跟着苏天赐到上海、杭州去看新进口的国外画册。“改革开放初期,能够先一步看到进口的画册,很不容易。”然后他们顺着杭州到富阳、桐庐、新安江,再沿瓯江,到丽水,最后到温州坐海轮回上海。浙江西南绕了一圈写生,半个多月。“这一路上苏老师和我们一起背着画箱。50多岁的苏老师很勤奋,有时一天他能画四五幅,爬山爬得比我们快。画了后让我们眼前一亮。他的观察方式、表达方式都会让我耳目一新,和之前附中、本科画的习作不太一样,已经加入了自己主观的内心表达的方式,更多不是对自然物象的记录,而是借景抒情,这个对我的影响一直存在,一直到我现在的风景画创作、静物画创作。我不再拘泥于自然物象的如实记录,而是追求充分表达画家内心的审美追求、审美感悟。”同时苏老的作品也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记忆中,苏老每年会到苏州西山住上一段时间,在农民家里买茶喝,那才是真正的碧螺春。他特别爱喝茶。“他觉得这样的生活,生活在那种环境中,一种大自然的怀抱中,有一种表达内心的愿望。他的作品,有很强的抒情性。他的表达方式对我影响至深。”
一路追随,“前辈画家在油画艺术本土化的探索道路上的努力给予我们极大的启示和信心。从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樑直至吴冠中、苏天赐,他们在各自的油画创作中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将中国油画艺术推上新的高度。有意思的是,倘若仔细品鉴大师们那些令人过目难忘的精品力作,或许恰好能发觉到江南这一要素在其间的某种助力。在吴冠中以苏南民居为题材的作品里充分显示出了作者对于画面形式感的讲究;而太湖畔的秋柳、西山岛的鱼塘则让苏天赐作品的写意性得到了完美的展现。”他认为:其实我们在吴冠中、苏天赐以至他们的老师林风眠的作品中就能感觉到江南格调。当画家倾注自己的心力抒写由江南风物而生发的情怀时,江南的文化精神也反哺了画家,对画家自身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油画,不能不去西方。他在巴黎的国际艺术城呆过几个月,学习观摩,也多次去欧美参观。“学画的人最主要靠自己看、去感悟。”1991年他第一次去巴黎,专门看画,主要博物馆都去了。回来做了一个讲座《在巴黎看画》。“看到很多向往已久的大师的原作,站在原作面前和看印刷品是不一样的,在卢浮宫从早呆到晚,在奥赛博物馆呆一整天。”最震撼他的还是与油画色彩相关的画作,“很敬佩那些文艺复兴以来的大师的巨作。特别倾心的还有现代主义的作品,比如野兽派的作品、马蒂斯的作品,印象派的、后印象派的、纳比派的,我对纳比派的两个画家特别感兴趣:博纳尔和维亚尔。对我的画风影响很大的,应该是这两个画家。”在苏天赐为《沈行工画集》写的序也写到这点。“他们是介乎于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之间的画家,既继承了印象派对于油画色彩的光色关系的复杂性、表现性特点,又加上了更多主观处理的手法的效果,看了之后脑海中挥之不去。”从沈行工的静物画和欧洲风景写生里,可以明显看出这两位画家的影响:对油画色彩的运用进行了多样化的表现,彰显出油画色彩的魅力,同时有自己的尝试与探索。
屏风前的静物之三
中国油画和西方油画有差距吗?沈行工认为:肯定有。初期有适应和学习的过程,中国画不是写实的画种,是写意的画种。像富春山居图,一路走一路看,不是焦点透视。油画是焦点透视瞬间真实场景。但到后印象派后,油画也不再拘泥于写实,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东方绘画的影响,发生观察方法和和表达方式的改变。这就更说明,中西方绘画可以交融。“虽然还存在差距。我们没有人家地道和多样,但中国油画在借用油画这种材料表达中国人民的情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每届的全国美展,油画仍然是特别受关注的画种。”他说,“总体上,中国油画在100多年来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具有相当好的水平。令人叹服的是前辈们在东方与西方之间的艺术探寻之旅中确已迈出了坚定扎实的步履,尤其是他们作品中深深浸润着的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他自己的作品,无论是清新温润的江南风景、色调浓艳又质朴的静物画,还是率意而为的欧洲写生,都富有诗意、讲究意象表现,传递出这位酷爱阅读的文人画家,将西方油画艺术与中国文化精神相融合、并向中国意象化审美转换的努力与追求。
履历很简单
“自认为适合当画家和教师”
作为一名醉心于艺术的油画家和教育家,沈行工的履历相当简单:1959年考取南艺附中,1962年考上南艺本科,1966年毕业,之后在校等待分配,1968年到泰州红旗农场2年,1970年去南通工作7年。1978年回到南艺当研究生。“老院长谢海燕、保彬希望我能回来,恢复高考之后,学校急需师资队伍,学校要扩容,老师不够。南通文化局对我非常好,希望我不要走。调动比较困难,我就去考研究生。也就是南艺招的第一届研究生。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到现在。一直工作到70岁那年退休。”
这期间发生过一件他“为了画画不想当官”的事,在艺术圈传为美谈,也折射出他淡泊的人生态度和遁世情怀。1983年下半年,沈行工任美术系副主任,1984年院里面调他去当副院长,分管教学和创作。保彬是院长,他协助保彬当了5年的副院长。“1989年保彬辞职,高校工委找我主持工作,我说我不合适,协助管理教学和创作还好一点,我更适合当画家当教师。主持了一年的工作后,我就辞掉了。我的个性也不适合在大会上慷慨激昂,他们也理解我,理解我在专业上的追求。”1990年,47岁的沈行工回到美术学院带研究生、本科生。自己的创作也进入转型期,画出了《秋晴》《春暖》《乡邻》等一批在艺术语言上有比较鲜明的个人语言的作品。让沈老师骄傲的是,“现在我的学生对我很好,研究生和本科生都很出色。魏鲁安、章文浩、金捷、崔雄、金田、庄重、孙俊、谢中霞、蒯连会、蓝剑、汪莺莺,等等。”有些人画得不像他,他也支持。“做老师的应该在学生后面推一把,不是顺着自己的方向发展,每个人艺术发展的道路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表现的题材和风格。”由于特别尊重学生,懂得多种表达方式和特点,师生关系特别融洽。
人生伴侣诸雷的出现,亦是他生命中的一抹亮色。结识她时,她在上海美专,“我们学校带学生去参观展览,借住在她们学校。文革期间她来南京串联,在南艺校园里也见过。有一次我们到上海参加一个批判会,我的外婆家就在上海电影制片厂附近,时间还早,我就去她们学校门口想看看学校,传达室门卫问你找哪一位?正好她和一位同学出来,我就说:我找她。她请我去她们教室坐坐。然后我们一起去了上影厂。”就这样越走越近,他笑言:是很偶然的机会。然而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蓝色的江南风景
后来诸雷对于沈行工的事业帮助很大。“她是我作品的第一个鉴定者。一张画她能不能通过,很重要。她的眼光始终很好。我的作品出现什么问题,她是第一个直截了当提出来的。很少有人对我的画直接提出批评。但她凭自己的直觉,这个颜色太亮了,这个调子不太舒服。她只要指出问题,我就会找原因。”比如画作《蓝色的江南风景》,“这是2003年画的,在全国第三届油画展上得奖,当时我画得很吃力,有一度想放弃,但是她说:你一定要画下去!这会是一张好画,将来可以得奖的!她讲得非常准。她很厉害。”他由衷地说。
诸雷肖像
他画过年轻时的她,炭笔淡彩。画作上的诸雷,仰着脸,面向阳光,微绽笑容,眼神清澈,整个人明亮生动,充满朝气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张饱含深情的画,一直珍藏至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后期 沈昭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