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即将消失的渔事记忆 兴化举办《故乡渔事》首发式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7-06 18:23

扬子晚报网7月6日讯 (通讯员 陆毓娴 记者 王国柱)“他的笔从来不在大地上,而在水下。他像摩西那样在水的中央拉开了一条缝隙,让我们从水的下面看到了世界的无穷趣味......”7月5日,兴化举办《故乡渔事》首发式,该书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下河渔具渔法”的文学性表达。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如此评介作者刘春龙及其新书。

赠书仪式

《故乡渔事》是作者二十多年来所有渔事散文的一次“统稿”,全书共有156篇渔事散文,分为“童趣 渔乐无穷”“生计 渔我同行”“客串 渔事难了”“回望 渔歌挽唱”四辑。《故乡渔事》以“知识考古”深究细释各种渔事活动,表达了作者对“渔”的另类意义的诠释与向往。2010年,刘春龙的《乡村捕钓散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收录了99篇渔事散文。《故乡渔事》一书中,又增补了57篇渔文,插入50幅精美渔图。

“从《乡村捕钓散记》到《故乡渔事》,从99到156,绝不仅仅是数字的简单叠加,作者的思想由记述往事到打捞遗忘再到哲学层面的天人和谐。”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阿来为此书作序说,散文是需要“人”的,春龙的散文里有“人”;读他的渔事散文,常会读到古意。这是我喜欢的好散文。毕飞宇、范小青、阎晶明、郜元宝、汪政等文学大家对《故乡渔事》进行了推荐。

新书

拉弓网、张丫子、抄把、张小钩......《故乡渔事》记录了水乡人若干捕鱼的方式方法,不少早已退出人们的视野。《故乡渔事》以特有的方式打捞出一些已经快在岁月中消逝的渔事记忆。

作者刘春龙生于兴化垛上,曾在乡镇当过渔技员、兼过渔村村长,担任过宣传文化部门的负责人。他视自己为渔民中的一员,品尝过渔人的艰辛,也因此对渔人充满了深深的同情与敬意,这种感情自觉不自觉地流淌到笔端。他担负起一种文化责任和“地方知识文学书写”与“打捞历史与抗拒遗忘”的责任,以此想留住乡愁、揖别过往。

这些年来,刘春龙先后创作和出版了长篇小说《垛上》《深爱至痛》、中篇小说集《无意插柳》、散文集《乡村捕钓散记》等,作品曾获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孙犁散文奖。

“刘春龙是写鱼和书写渔事的圣手,他的笔从来不在大地上,而在水下。他像摩西那样在水的中央拉开了一条缝隙,他让我们从水的下面看到了世界的无穷趣味。可以这样说,刘春龙为我们的散文打开了一条特殊的通道,他别开生面,为我们兴化的本土作家如何去表达自己的生活树立了一个极好的范本。”首发式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兴化籍著名作家毕飞宇发来贺信。首发式由泰州市作家协会、兴化市作家协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由兴化市新华书店具体承办。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