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博物馆去”已经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总要来趟南京的博物馆吧?世界博物馆日将至,江苏博物馆更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博览、博学、博雅”三大系列百项特色活动,邀请大家感受博物馆带来的“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不妨放下“特种兵式旅游”的走马观花,沉下心来共享文博盛宴,体验文物里蕴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
博物馆是了解过去的窗口,打开未来的钥匙,沟通世界的桥梁,也是城市的文化客厅。当下,数字博物馆、文博纪录片、文创产品、文物表情包……新技术、新形式让文物从书本走入百姓生活,掀起“文博热”。
穿汉服携同好,集盖章抢文创,看展式社交、“打卡”博物馆,“遛娃”好去处,走进博物馆遇见一座城,成为都市人热衷的社交方式。
最近,南博继游客排长龙盖章走红之后,“江苏古代文明展厅”进门右手的一面红墙又成为“出片”胜地,许多年轻人“排队十分钟,为了一面墙”。
五一假期,江苏博物馆门票预约纷纷约满,研究抢票攻略、应对黄牛成为新问题。全省现有备案博物馆349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70家,数量居全国前列,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已成为热门打卡地,为旅游增添地域文化底色。
2023年,江苏博物馆的“朋友圈”不断壮大,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南京市广凌玉石博物馆、淮扬菜文化博物馆等20位“新朋友”吸引众多聚焦的目光,集中体现江苏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之所以吸引人,在于传统文化本身吸引力,更在于博物馆自身不断地更新“语言”,用大众更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积极培育“博物馆+”融合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今年“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主题,更充分阐述博物馆公共文化载体属性和重要功能。
“博物馆日”吸引更多百姓走进博物馆,相关丰富的活动令人应接不暇,简直犯选择困难症。5月18日,南京市博物总馆所属南京市博物馆、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民俗博物馆、渡江胜利纪念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六朝博物馆、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全部免费开放。当天苏州全市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其中包括吴江六悦博物馆、周庄生命奥秘博物馆等,拿出“真金白银”做足文化惠民文章。
《不止于艺—威廉·莫里斯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大都:元代北京城》《扬州八怪山水人物云展览》等精彩纷呈的展示展演和文化活动,为公众献上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的文化盛宴。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江苏主会场设在南京博物院,分日场和夜场;2023年南京市“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启动暨“洪武时代——明代南京历史文化遗产特展”揭幕仪式将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举办,观众在看展的同时,还能欣赏到精彩的艺术展演国风舞蹈“对歌踏行”“绿水青山”,嗨逛好评如潮的文创市集。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更多新玩法涌现。你尽可以“云上博物”,参观《金陵图数字艺术展》等数字展览,解锁大报恩寺元宇宙空间。在南京博物院数字馆入口处的“物华天宝”数字文物“魔方”,自5月18日起,将上新“明鎏金喇嘛塔”和“清端石龙珠海水砚”两件文物的三维体验,将文物的3D动画、细节展示、知识图谱与交互体验的数字技术相融合,为公众提供深度沉浸式观展体验。
可爱的IP形象如何与博物馆文物碰撞,融入日常?苏州博物馆与温暖治愈的二次元IP“鳄里斯和鱼英俊”曾推出历史人文趣味动画,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将推出新一集以明代苏州文人审美志趣为主题的动画。当鳄里斯和鱼英俊这对“摸鱼”搭档,遇到“古代生活方式博主”文震亨,彰显博物馆文创IP的雅致之美。记者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看到,《大都:元代北京城》未揭面纱,精美的同题文创饼干、甜品和咖啡抢鲜预热。
最近,“挖呀挖呀挖”席卷社交媒体,对于未知收获的期待也助长其传播。如果博物馆是一座特别大的花园,线上线下热衷传统文化的人们正在其中“挖呀挖”,播种啥收获啥?博物馆人总结到位:播种文化的种子,开美好生活的花。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李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