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爆款历史剧《天下长河》已经落下了帷幕,两位治河能臣壮志未酬身先逝的大结局,想必也让很多观众朋友意难平。该剧剧情非常耐看,但本剧涉及的一些历史和水利背景知识,因为过于专业,也多少会让观众观看时对剧情认知有点模糊。趁着电视剧的热乎劲儿,“微史记”周刊特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四级调研员储宁炜撰文,为我们讲述黄河与江苏的历史过往。
1128年杜充掘河后的黄河走向
黄河是怎么“赖”上江苏的
要看懂《天下长河》,首先要搞明白一个问题:为啥靳辅治理黄河的故事是以江苏为主要舞台的?黄河和江苏有啥关系?
黄河自有历史记载以后的数千年,一直是一条和江苏没有什么关系的大河,直到公元1128年,一个人为的事件改变了历史走向。
这年是南宋建炎二年,宋高宗刚刚继位没多久。此时已经经过了“靖康之变”,黄河以北都变成了金国统治区,宋金双方沿黄河对峙。这年冬天,金国再次大举南下,准备一举擒拿宋高宗,彻底灭掉宋朝。当时负责驻守黄河南岸的将领叫杜充,是个贪婪好色又无能怯懦之辈。一听说金国铁骑大举南下,觉得无法抵挡,于是想出个馊主意——扒开黄河,以水代兵。
这年12月8日,杜充派人在河南滑县以西的李固渡扒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河水冲决而出,向东南方向夺泗水和济水的河道汇入淮河,再夺淮河河道入海。
从此以后,黄河就“赖”上了江苏,苏北地区水灾频繁,无法摆脱贫困的境地。而这一切,都拜杜充所“赐”!
陈潢的“偶像”潘季驯是啥人
剧中的陈潢,自称河伯投胎,心高气傲,在治河方面谁也不服,甚至敢说康熙错了。但他却反复提到“前明潘季驯”如何如何,语气中非常钦佩。那么,这个唯一能让陈潢服气的老潘到底是啥人呢?
潘季驯是明代著名的水利专家,自嘉靖末年开始担任总河,负责治理黄河的事务。是他第一个提出了“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的天才设想。所谓“束水攻沙”,就是压缩河道宽度,使水流加快,带走泥沙;而所谓“蓄清刷黄”,就是人为抬高洪泽湖水位,使之高过黄河水位,再借湖水冲击黄河河道,以冲刷河床的淤泥。
可以说,老潘的治河思想非常超前,也很科学。但遗憾的是,由于朱家的祖坟——明祖陵正位于洪泽湖南岸,如果按老潘的计划加高东岸堤坝,抬高水位,就很可能导致明祖陵被洪水淹没,这是明朝统治者无法接受的。在明朝皇帝心中,保住祖陵比治理黄河重要得多,因此老潘的计划只能是半途而废。最终,老潘呕心沥血取得的治河成绩只维持了短短几年时间,此后直到明亡,黄河再没有得到有效治理。
老潘的事业半途而废,人生也是结局凄凉。首辅张居正去世后惨遭万历皇帝清算,老潘作为张居正的挚友,上书为其辩护,结果被万历皇帝革职为民。后来虽然再次复出治河,却又因为明祖陵遭到水淹而遭弹劾,最终被迫致仕(退休),郁郁而终。
老潘百年之后的“神交之友”陈潢,悲剧命运如出一辙,实在令人扼腕!
明祖陵与高家堰大堤示意图
高家堰到底是啥地方
《天下长河》中,关于治河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地名就是“高家堰”。这个“高家堰”到底是什么地方呢?它跟治理黄河又有什么关系呢?
高家堰位于洪泽湖东岸,最初只是一个兼做道路的土坝。后来因为黄河夺淮河河道入海,淮河水无处可去,逐渐汇聚在黄淮交汇之处,形成了最初的洪泽湖。到潘季驯治河的时候,决定在这里修筑高大的堤坝,以阻挡洪泽湖之水淹向里下河地区,同时达到抬高洪泽湖水位以冲刷黄河的目的。万历八年(1580年),高家堰大堤一期基本完工,原有的土坝加高加宽,并且外部全部包上了条石以加固,抗洪能力大为提高。
本来按老潘的计划,高家堰大堤二期还要继续加高,然而,由于大堤建成后洪泽湖水位上涨,威胁到了南岸地势低洼的明祖陵,因而被万历皇帝紧急叫停。最终老潘壮志未酬,只能抱憾而去。
到了靳辅治河的时候,终于不用再顾忌朱家祖坟的问题,可以放开手脚大修高家堰了。康熙十七年到十八年(1678-1679年),靳辅重点督修高家堰大堤。到最后完工时,高家堰大堤高度由原来的3米多增加到了7米,长度由原来的30公里增加到了60公里。在大堤之后还修筑了第二道副堤,形成了“双保险”的态势。
靳辅的高家堰大堤完工后,洪泽湖水位大涨,终于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明祖陵彻底淹没。
这里需要提醒一下的是,如果您今天想去看看高家堰大堤,可千万别去淮安市淮阴区的高家堰镇,那里已经没有什么遗存了。现存的高家堰大堤遗址,主要是在淮安市洪泽区的洪泽湖古堰景区内。
高家堰大堤遗址,上面的条石都是清代所铺设
靳辅到底哪里得罪了康熙
《天下长河》中,靳辅从开始的深受宠信,到后来被康熙无情抛弃,相信一定有很多小伙伴没有看明白这个转折是怎么发生的。那么,靳辅到底是哪里得罪了皇帝呢?
当时,因为黄河泥沙淤积,导致入海口淤塞,河水入海不畅,容易造成洪灾。于成龙(也就是剧中的于振甲,振甲是他的字)对此的建议是直接将黄河入海口挖开,而靳辅认为,黄河河口比海水水位低五尺,挖开入海口会导致海水倒灌,不如另挖一道引河,以帮助导黄入海。双方因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在这个问题上,康熙一开始并没有倾向于谁,而是派了人去做调查。派去的人回来报告说:“民间皆言濬海口无益”,于是康熙就支持了靳辅的意见。但没想到的是,之后不久,康熙又听到汤斌反映说“濬海口必有益於民”,大怒,认为是有人在故意蒙蔽圣听,改变了主意,转而决定开挖海口。靳辅自然是极力反对,而明珠党羽——工部尚书佛伦则秉承明珠的意思,极力帮助靳辅各种磨洋工,致使康熙的这个决策两年时间都没有什么进展。这就使康熙对靳辅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其次是屯田的问题。
靳辅治河之前,苏北一带洪水泛滥,大量农田被淹。后来经靳辅治河,洪水逐渐退去,使得被淹的农田又都得以恢复。因此靳辅上书,请求招徕百姓,对恢复出来的田地进行屯垦开发,既能解决百姓衣食问题,也能为治河事业增加一些收入。但是,江苏地方的士绅,早就盯上了这些土地,想占为己有。如果实行招民屯田,这些土地他们就无法弄到手中。因此,他们通过江苏籍的官员到处活动,利用屯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弊端,大力反对靳辅的屯田计划。
在这个问题上,康熙原先态度还不明朗,只是让大家进行辩论。但佛伦等人再次无原则地支持靳辅的主张,引起了他的警觉。此时他已知道明珠一党的种种劣迹,准备一举清除之,现在佛伦如此支持靳辅,更让康熙反感。最终他说:“辅为总河,挑河筑堤,漕运无误,不可谓无功;但屯田、下河二事,亦难逃罪。”靳辅因此获罪革职,而佛伦这个小人却在见势不妙之后转而全力反对屯田。
所以说,靳辅是敢于坚持真理的真君子,但被卷到了政治的阴谋漩涡中,最终只能以悲剧收场。
这部剧还有很多值得解读和剖析的东西,篇幅所限,笔者就写到这里了。
储宁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