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8月5日讯(通讯员 孙国武 记者万凌云)8月4日,七夕佳节,一场特别的“婚书”展览让人感受到“中国式浪漫”。当天,由民盟丹阳委员会、丹阳市古代契约文书收藏馆、丹阳市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主办的以“鸳鸯于飞 福禄宜之”为主题的百年婚书/婚照收藏展,在金坛博物馆正式开幕。现场220余幅从清代、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珍贵婚书背后,流淌的是百年浪漫和历史记忆,让观展人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和身边人的陪伴
从古至今,男女婚姻都是“终身大事”,口说无凭,得有证明,婚书就是证明。据史料记载,民间婚书最早起于唐代,《唐律》规定男女缔结婚姻两家须互报婚书。此后历宋、元、明直至清代,这项律条始终沿袭未改,开立婚书因此成为结婚必须履行的手续。可以说,结婚证(婚书)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体的人生故事,它所蕴涵的历史印记,更是清晰地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民风民俗的发展变迁,记录了时代的文明进步
据悉,本次在金坛展出的220余幅珍贵藏品,是从丹阳市古代契约文书收藏馆馆藏的2000多张结婚证书中精心挑选的。其中,包含了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结婚证书。展览中,年代最久远的是清朝婚书。
现场
记者看到,清朝的“结婚证”有龙凤贴、鸳鸯礼书、婚盟提法,整体较为简约,多为“民间婚书”,即非政府颁发的公证文书,极似亲家之间的一份“礼单”。民国时期的婚书样式更加美观,普遍绘有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富贵牡丹等吉祥图案。值得一提的是,民国的婚书普遍不再采用大红底色,而是采用粉色。
据介绍,在民国时期结婚需要纳税,分为上中下户,婚书上一般都贴有税票。到民国中后期,结合了中西合璧的思想,婚书上还绘有小天使等图案。上世纪50年代,刚刚破除了旧制度的新中国,结婚证形式改成奖状式,印制比较简单,内容、格式不一,图案色彩也比较单一朴素。50年代后期,结婚证开始求新,虽然顶端有大红旗,但证书周边还有水果鲜花围绕,也喊出了“婚姻自由”口号。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各地结婚证有了统一的图案,夫妻合影照开始登上了结婚证。
1991年开始,结婚证改由国家民政部统一监制,格式渐渐从奖状式改成本子式,以方便人们外出携带。就这样,曾满是文字的奖状式结婚证,逐渐变成了如今简单的“红本本”。
“此次婚书展览通过挖掘婚俗记忆背后的历史文化与人文故事,既让社会公众能透过字短情长的一纸证书,窥探时代变迁与历史痕迹,感受破除封建思想走向文明的不易,也期望更多人能记住历史记忆,深化人生情感,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身边的佳人陪伴。”现场相关组织者说。
此外,此次展览为期一个月,将展出至9月4日。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