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下午,“广草书于天下”纪念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建社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宁举行。众多学者齐聚,溯源标准草书传统,传承文脉,并探讨如何让标准草书在当下焕发新生机,书法家和汉字研究者也要承担起精研汉字,做好汉字规范化的文化责任。
再复杂的签名,也能三四笔搞定
于右任先生在内忧外患的民国初期,西学东渐的大潮下,在取消汉字走拉丁化的呼声中,在书法被否认是艺术的时代,提出了简明快捷的文字改革方案“标准草书”。他尝试将草书标准化,直言“广草书于天下,以利制作而新国运”,强调实用的日常书写,要与“超音争速”。
1932年,于右任邀集同仁成立标准草书社,开启对历代草书进行系统研究整理工作。《标准草书》千字文于1936年7月正式出版发行,此后共修订九次。此后,《标准草书字汇》《标准草书大典》等作品也为发展完善、推广应用标准草书起到重要作用。江苏省委办公厅省委督查室主任刘劲松说,“我是于右任的忠实粉丝,标准草书的爱好者,广草书于天下,走再远,也要不忘来时路。我原来想怎么把字写得快,发现标准草书太好了,堪比速记。最近同事给孩子起了一个笔画复杂的名字,为以后签名担心,我对他说,用标准草书,不超过五笔就能搞定。”草书社在于右任的指导下,通过对千千万万单字的逐条分析,归纳比照,过滤出具有部件功能的代表符号,按照标准草书所揭示的规律和要求写草书,笔画多的字,一般三四笔即成,少则一二笔,能极大地节省书写时间。
但不是潦草,就是草书。“草书到底该怎么写?每门艺术,都讲法度,书法更是一门重视书写方法和法度标准的艺术。写汉字,不等于书法,要写得有法度,有意味,才是书法。”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一认为,书法要有“门槛”,今天重新认识草书艺术标准,既是历史文脉传承的要求,又是书法本体发展自律性的要求,更是书法学科发展的要求。草书不仅仅是为了写得快,还是表意抒情的艺术。比如许多书法家写《急就章》,留下多个传本,形成了章草的传统文脉。现存的古今几十种《急就章》就成为今天学习章草的重要范本。而大家熟悉的《千字文》则是归纳今草写法的重要文本,赵孟頫、文征明等著名书法家都写过书法范本。
草书长差不多,一字万同?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宗超认为,于右任离开我们58年了,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建社已经九十周年,他倡导的标准草书,体现了一种济世情怀。后世书法家和汉字研究者也需要精研汉字,回到书法传统汲取丰富营养,做好汉字规范化工作。
中国书法由碑学和帖学两大系统构成,于右任早年从赵孟頫等入手,后来转学魏碑,以此为根基形成个性鲜明的碑味行楷书,之后他专攻草书,并成为一代草书大家。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学会常务副会长祁硕森则溯源了于右任所创造的碑体楷书、碑体行书、碑体草书,将清以来兴起的北碑推向又一高度。
于右任草书看来“字字独立,一字万同”?是说草书面貌雷同、缺少变化吗?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刘元堂说,针对这一误读,现任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长徐利明就给出了明确答案,“于右任创立了标准草书以后,他的草书作品并非都是按照‘标准草书’的规则写的,也留下了大量非‘标草’的作品。于老虽然给我们创造了标准草书的规范,但是并没有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写成一个模样,可以有不同的风格。这就是我们现在把标准草书作为草书的一个种类,在草字的写法结构上遵循标准草书的同时,发挥它的审美价值和拥有,开拓我们的个性境界、创立我们的个性风格。”
学科化背景下,重新评估学术价值
当下,日常书写已由毛笔换为硬笔,由硬笔变成电脑。尽管书法的实用性减弱,但传统文化带动的“书法热”浪潮中,书法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大大彰显,书法艺术还由业余性走向专业化、学科化。不仅成立了众多书法研究机构,众多高校还开设了书法本硕博专业,国务院学位办把书法作为一级学科与美术并列。
时代的变化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书法的艺术标准和艺术规律。如果说于右任当时是侧重草书的实用,是为了文字改革,那么我们今天则是侧重艺术审美方面,探求草书艺术规律。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孟庆星说,回溯创办标准草书社近百年发展过程,足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打量、思考和重新认识的契机。“古代对草书符号系统的研究,是被排除在传统文字学和书法理论之外的。对草书多以审美特征的描述为主,对草书符号系统的分析归纳和系统研究,处于缺失的状态。在学科化成为书法发展的大形势之下,标准草书的学术价值应被重新评估,并以此为契机,丰富和完善书法文字学的构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一说,建立当代草书标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合力研究出既符合草书艺术发展规律,又能解决当代草书创作和评审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草书标准。目前要做的初步工作,是运用书法文字学的方法,对传统草书法进行系统梳理,对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错讹进行纠正,确定草书的标准写法。既要完善草书本体研究的系统性,又要加强草法创作应用的规范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吴伟龙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