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聊吧 | 模仿你的衣着甚至兴趣爱好……你身边也有这样的“学人精”吗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1-11 11:15

最近热播的悬疑剧《沉睡花园》中,出现了不少心理学案例。其中,“学人精”就让网友感觉十分厌烦。女主身边出现了一个衣着打扮、行为举止都全面模仿她的“好友”。心理专家韩宁对记者表示,模仿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很少会有这种走入极端的例子。“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我们需要通过提高眼界,慢慢走出模仿的怪圈。”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 楠

模仿无处不在,“学人精”源自从众心理

女主肖潇的同学伊心长相普通不起眼,喜欢男主林深,顶替了室友小雪给男主做助教,在察觉到男主关注女主后,就开始模仿女主发型和衣服,并借此打入女主朋友圈,甚至想通过整容“取而代之”。

这样的情况有一定代入感,不少网友表示,自己在学生时代确实遇到过一些“烦心事”。“我初中就有个人一直学我,一直跟我攀比,无语啊!”还有人提及,“我有个同事也是这样,看到你穿什么衣服好看,就跟着买同样的,真心希望她能做自己,不要学别人。”采访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江苏·南京12355心理专家智库成员韩宁告诉记者,“学人精”让人想到“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是真实存在的。他们喜欢模仿别人,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行为方式,都以别人为目标。”

图 | 视觉中国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这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从众心理。韩宁分析说,从出生开始,有些人就被教导要像谁一样,要向谁学习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动作。如果他们的行为、语言和别人不一致,就会招来指责,这种指责就是一种负强化,渐渐的,他们就觉得,别人的做法就是标准,只有和别人一样的时候,才会得到表扬和赞许,这又反过来对他们的行为做了一种正强化。“就这样,大家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不自觉地互相借鉴,最终长成了同质人。拥有自我个性的比较少,大多数都是被同质化的性格。这样的情况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自我评判机制。这种自我评判机制就是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上。”

类似的模仿无处不在,比如孩子会模仿对自己有影响力的大人,大家平时也会学别人的口头禅。在韩宁看来,大家从小被教导学习他人,所以生活中也会模仿身边的一些人,只是我们不自觉忽略我们的模仿行为。“否则也不会有流行这么一说了。例如我们有一些口头禅,其实当我们第一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并不是出于我们的本意,而是我们听见了别人去说,觉得他的说法挺酷的,我们就开始学习他们的说法,慢慢的,我们就学成了自己的口头禅。爱情中常说的那句话,就是假如给我一万年;生活中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淡定;学习中常说的一句话,就是So easy……”

渴望得到认可,但不正确的学习方式“招黑”

韩宁认为,从心理学上来分析,喜欢模仿别人的人往往在生活中,他的很多行为和习惯是不受别人认可的,他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更多的时候,他们的生活是没有主见的,他们需要借助外在的评判来主导自己的生活,也说明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着强烈的不自信,常常表现在什么事情都希望别人帮他拿主意,包括自己的生活时间安排上,也希望别人帮他安排好,同时也会伴有选择困难症。

当然,现实中也有一些反向的极端例子。韩宁指出,这些人就是什么事情都要和别人不一样:别人向东,他一定会向西;别人说正确,他一定会说错误,哪怕他知道别人说的是正确的,但是他也要找到别人错误的地方,来证明他的正确。这一类人和学习别人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平时都缺乏认同感,都希望自己获得更多的关注,这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不自信。他们都希望别人给予他们正能量的评价。

说到模仿,剧中“学人精”的做法会更加极端,也如同一面镜子,让大家看到模仿的病态案例。她选择特定的人去学习,而她所学习的对象,往往又是生活中充满光环的人,这符合她的评判标准,就是获得认可度越高的人,就越是正确的。但是这类简单粗暴的模仿学习往往只能学其形,而不能学其意。所以会出现学了之后,不但不能得到正能量的评价,反而让自己变得不伦不类,召来更多的负面评价。“此时的学习者并不会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只会认为我之所以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同,是因为我们还有很多的地方不一样,于是就会更加偏激地去模仿对方。”比如穿一样的衣服,做一样的发型,吃一样的食物,最后很可能还要让自己去整容……最终会形成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因为始终模仿的都是对方的“形”,而无法模仿对方的“神”。

怎样才能摆脱模仿的怪圈?提高眼界慢慢走出模仿怪圈

但正常的模仿跟“学人精”是不同的。“大多数人会以别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其实我们很多的时候也是在模仿别人的。那也就是说,这种模仿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我们普通人模仿很少会走入这种极端的例子。”

怎样才能摆脱去模仿别人的这个怪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是流行的引领者?韩宁给出的答案是眼界。“我们需要提高我们的眼界,跟大多数人在有些地方不一样,站在比他们更高的地方,才能引领他们向着我们想要的地方前进。”

而如何站在更高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用知识去积淀,用知识去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人格。韩宁说,“所以当你迷茫和空虚的时候,我建议你去读读书。无论什么样的书,翻来,它总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每本书都有不同的作者,都有不同的主人翁,它可以让我们体会千万种人生。这种感受多了,你的体会也就多了,慢慢的,也就比别人的眼界宽了。时间久了,你也就成为了你自己。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