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升级中国战略:推进电动化进程 加入中国创新潮
2021-12-31 09:08

图片

“家在中国”,是宝马2022年“迎新年线上年会”主题,真挚而感性。

 

这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宝马集团近期宣布的中国战略升级。战略强调“中国优先”,即在新产品开发中,宝马将优先考虑中国市场需求,不断强化与中国伙伴的共创共赢。展望2025,宝马集团将在中国加速推进电动化、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与中国保持同频共进。

 

图片

“中国优先”,宝马的表态,既源于中国市场地位的举足轻重,截止2021年第三季度,宝马集团每三台汽车就有一辆交付给中国客户,即1/3市场在中国;更基于宝马集团的共识——“中国的动向,将引领世界的方向”,这也是12月16日宝马集团全球财务董事彼得博士在线上年会分享的观点。

 

没错,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目标。当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电动汽车的领导者,数字化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站在为未来而战的路口,宝马集团毫不犹豫地“将企业战略与中国发展目标保持协同”,是极富前瞻性的选择。

 

重要的是,宝马集团与中国同行,并不只停留于新车的投产,而是立足于全产业链,在本土化创新上“动真格”,是真正地“以中国为家”。

 

 

 

电动化加速,江苏张家港工厂建设中

 

“中国优先”原则,在宝马的电动化布局上,清晰可见。每一环节,都听得见“中国用户”的声音、看得到“中国伙伴”的身影。

 

融入中国用户期望的宝马电动汽车将接踵而至。2021年,BMW iX3预计销量可达2万辆。2022年,BMW品牌在中国将呈现5款纯电动车型,包括创新BMW iX、创新BMW i4、纯电动BMW 3系,以及一款纯电动豪华轿车。到2023年底,宝马在中国的纯电动产品将达到约13款……

 

图片

创新BMW i4

 

宝马的电动整车新工厂正在建设中。据悉,宝马集团和长城汽车合资的光束汽车设在江苏张家港的工厂已步入正轨,厂房建设、产品研发等如期推进。

 

在电动出行上下游产业链,宝马不断深化与国内优秀电池企业、能源公司和高科技企业的合作。2017年,华晨宝马在豪华品牌中第一个建立动力电池中心,已累计生产动力电池超10万台。至2021年底,BMW联网的公共充电桩将达36万根。

 

宝马未来车型的开发将优先倾听中国用户心声。据悉,宝马集团将于2025年发布的“新世代”车型,具备完全重新的IT和软件架构、高性能电力驱动系统和电池、以及贯穿整个车辆生命周期的全新可持续理念。在其开发过程中,将把中国市场需求置于首位。

 

 

 

数字化活跃,在南京扩展创新布局

 

宝马在中国的数字化创新贯穿研发、生产、车辆智能化和数字化服务各个领域,极富开创性。

 

宝马在中国的四大研发和数字化基地已布局成型。2021年,宝马的数字化布局拓展到南京,包括宝马诚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注于车机端软件开发以及企业IT系统开发;以及领悦南京分公司,为宝马在中国运营企业的生产和服务提供敏捷、高效的IT研发及技术解决服务。而最早成立的北京研发中心,负责车辆工程、测试和认证;上海研发中心侧重于数字产品、软件开发以及与当地数字生态系统和创新圈的联系,当地的BMW Group DesignWorks设计团队,则专门体察年轻用户的审美需求;沈阳研发中心则专注本土电动车开发和国产车型量产后的研发。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上至下分别为:北京研发中心、沈阳研发中心、上海研发中心

 

借助外部创新力量,宝马也在探索与中国科技公司的合作新模式。此前,宝马牵手阿里巴巴,创立“阿里云创新中心-宝马初创车库联合创新基地”,赋能中国科创企业,推进宝马数字化转型;另外,宝马也和腾讯“在一起”,开启数字化合作。

 

在生产领域,华晨宝马数字化工厂成为“工业4.0”典范,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全球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

 

图片

华晨宝马数字工厂

 

据悉,宝马已在中国建成了德国之外最大研发和数字化体系,团队人数超过1650人,包括约600名软件开发人员。

 

 

百年企业拥抱崛起的中国,是全球新技术变革的时代浪潮折射。作为全球最大的豪华汽车制造商之一,宝马以开放、创新的视野,在中国这片土壤上扎根越来越深,得以继续引领行业变革,推动未来出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曹志娟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