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在众多社交平台上,无数网友用自己的方式祭奠死去的同胞,点亮星星紫金草,以烛光驱散黑暗。
还记得前几年公祭日催泪刷屏的漫画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友朱彦所在的团队“铲史官漫画”每年12月13日都会推出的国家公祭日漫画,2021年也如约而至,这已经是他们连续发布公祭日主题漫画的第六个年头。今年的漫画有什么特别?
连续六年以画传情,小女孩长大了
今年发布的漫画依旧是左右布局的结构,一边是断壁残垣,一边是繁华都市,一边是小女孩,一边是坐着轮椅拄着拐杖的老太太,背后充满压迫感的士兵被推着轮椅的年轻人代替,图片中间以中线为界分布着两排文字“烛光依稀照故人,山河依旧换新生”。
2016年,他们完成首次主题创作:两名女孩穿越历史隔空相望,彼此伸出手想要抓住对方,一边是旧时南京城,日军坦克攻进来;一边是现代南京新街口的照片。两人中间写有一行字,“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华”。2017年国家公祭日,网友自发将图片中的年份改成2017,戳中无数人泪点,这张催泪的漫画以极快的速度在所有网络平台传播开来,由此走红。
也是在同年,漫画的作者朱彦又推出一则新的版本,这次是两个男孩隔空相望,一边是南京市民作战时候的照片,还有一张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图片。两人中间的配字为:“如果有一天我们能相遇,我一定会告诉你,山河犹在,国泰民安 ”。
2018年,朱彦给了那个穿越时空牵手的女孩这样一个结局“纵使黑暗无边,你让世界重回人间。”次年,以“志愿者们每年公祭日都会为遇难者名单墙上的名字描新”为灵感,朱彦想通过漫画以志愿者的视角“以我之笔,写你之名”,不让历史的痕迹和记忆随时间而消减。2020年,她这次用传递的紫金草,讲述了日本人山口诚太郎与“紫金草”的故事。
对话创作团队
烛光依稀照故人,山河依旧换新生
通过与团队核心成员的对话,记者了解到,今年的漫画也存在着特殊意义,该幅漫画的创作主题是“缅怀故人,珍惜当下”。
每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都会点亮3000支蜡烛,祭奠死去的同胞。“铲史官团队”注意到了这一做法,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了文案撰写:“烛光依稀照故人,山河依旧换新生”。这两句里面都含有一个“依”字,前一句借烛光追忆故人,表达缅怀故人、珍惜当下的一种情感,后面一句在强调祖国大好河山依旧完整,并且焕发了新的生命。
图片的设计依旧沿用了往年左右布局的方式,以蜡烛为中心,左右时空对比的方式进行构思。
画面的左侧是1937年的南京,那时的南京处在战争之下,城墙破损,电线杆损坏,城市除了因为战争燃起的火光之外,被黑暗笼罩着。右侧则是2021年南京,此时的南京灯火通明,每个亮着的窗户里面都代表着一个生命。繁荣的景象跟左边的黑暗形成对比。
同往年一样,此次的漫画也实现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相会。此次的主角是一位在大屠杀中幸存的小女孩,左侧是当年的小女孩和守护着她的抗战军人,右侧则是小女孩现在的样子,守护着她的从年长的抗战军人变成了年少的后辈。过去和如今的她共执一支蜡烛,荧荧烛光照亮时空,意味着中国永远生生不息。漫画的作者提到,图片上有几个细节的地方,一是记载着时间点的十字架,它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标志性建筑。十字架下面的朦胧亮光,也是蜡烛的亮光,意指除了老太太手里的这支蜡烛外,也会有许许多多的人自发的去祭奠死去的同胞。
有了小视频,鲜活展现女孩成长轨迹
在这张漫画里,我们可以看到时光的流逝,对历史的缅怀,心痛于遇难的同胞,也可以看到生命的生生不息,看到美好的祈愿,欣欣向荣的未来。这幅作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缅怀,也在于坚定人们在山河无恙的今天奋斗的决心,坚定“缅怀历史,守望和平”的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左侧黑暗中隐隐约约浮现出一堵名单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遇难者的名单墙,是“铲史官团队”在参观纪念馆时拍摄。每一个名字背后代表着一个逝去的生命,一个破损的家庭。“铲史官团队”注意到,墙上的名单,有时候是一整个家庭的名单。远去的历史,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名字浮现在眼前,无比真实,让人更能感受到历史的痛苦记忆。
公祭,让历史的黑白被铭记,让和平的光芒永照亮。“铲屎官团队”坚守初心,就如同他们当时承诺的一样,每一年都精心创作公祭日主题漫画,南京小女孩的故事随着时间越来越丰富。今年,团队还将历年创作的漫画组合制作成了小视频,鲜活生动地展现出了小女孩的成长轨迹。
实习生 卞淑蕾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
